李大叔蹲在村口直摇头。“晌午还穿短袖冒汗,这会儿风刮得棉袄都套上了。”他搓着胳膊直叹气,咱这儿的天,跟小孩儿脸似的说变就变。
5月2日这天怪得很。中西部日头毒得能晒脱皮,30℃的高温把柏油路都烤软了,田里的玉米苗蔫巴巴耷拉着叶。可半岛那边倒好,海风呼呼地吹,15℃的天冻得人直打哆嗦,赶集的大婶们又把压箱底的厚外套翻出来了。
冷热两口气在天上较上劲了。
下午刚过,华北地界就传来消息,山西东南、河北南边、河南北边,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雷声轰隆隆在云里滚。那雨云带着热气,正朝着咱们这儿疯跑呢,傍晚到夜里,大部地方怕是躲不过这场雨。
青岛靠海的地儿得留神。
中雨哗哗下起来,风也跟着凑热闹,呼呼地刮得人站不稳。更让人揪心的是,南边好些地儿可能会掉冰雹,拳头大的雹子砸下来,庄稼可遭罪了。中央气象台早有提醒。
这雨下得不均匀,东边可能淅淅沥沥,西边说不定倾盆而下,雷电更是跟着雨跑,哪儿都有可能被盯上。“打雷别站大树下,开阔地也别久留。
”村里广播一遍遍喊,可有些老人总不当回事。开车的 folks,慢点开。
雨水一浇,路面滑溜溜的,车灯赶紧打起来,视线不好就靠边停一停。
骑电动车的更要小心,雨衣别遮着眼睛,路口多瞅瞅,安全比啥都重要。
最操心的还是地里的庄稼。春播的玉米刚出苗,果树正挂着小果子,这冰雹要是砸下来,半年的辛苦就悬了。
有些勤快的农户早就在地里搭了防护网,可更多人只能盼着老天手下留情。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老祖宗的话没错。可今年这天气,热的时候热过头,冷的时候又冷得突然,庄稼人心里都揣着个问号。这气候变化到底咋了?
往后的田,该怎么种才稳当?
傍晚的天渐渐暗下来。东边还泛着点阳光,西边的乌云却压得低低的,闪电时不时在云里窜一下。
出门的人都行色匆匆,手里攥着伞,脸上带着几分紧张。
夜里的雨果然来了。
雨点噼里啪啦打在屋顶上,雷声在耳边炸响,风呼呼地灌进院子。
不知道南边的村子咋样了,有没有雹子落下来,心里总有点放不下。这场天气闹腾得让人睡不着。南北温差15℃,一边穿短袖一边穿棉袄,这样的怪事以前可不多见。
强对流天气越来越频繁,咱普通老百姓,以后可得多留意天气预报。“春捂秋冻”老说法,如今也得灵活点。
天气无常,出门带伞、增减衣服都是小事,可别因为疏忽吃了亏。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更得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雨下到后半夜渐渐小了。
听着雨声,心里盼着明天是个晴天,庄稼能挺过这一劫。可天气这事儿,谁说得准呢?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天亮后去田里转转。玉米苗上挂着水珠,还好没被冰雹砸坏,心里总算松了口气。
可想起昨晚的雷雨,还是有点后怕,要是准备不充分,损失可就大了。这场天气给大伙提了个醒。
老天脸色说变就变,咱庄稼人心里得有本天气账。多关注气象预警,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少受点损失。
说到底,天气是咱种田人的大事情。
风调雨顺是福气,可遇到极端天气,咱也得有应对的法子。希望以后的天气预报更准,咱老百姓的日子更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