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头的大棚里,刘大姐擦着汗盯着电子秤直咧嘴。
满地圆滚滚的甜王西瓜堆成小山,三轮车突突突往外运,车斗里的瓜碰得“咚咚”响。
,去年这时候她还在为阴雨连绵烂在地里的瓜愁得睡不着——今年开春一场倒春寒,本以为要减产,偏偏昼夜温差大,西瓜甜得能粘牙。
村头大货车排起长队,客商拿着小刀挨个划开瓜脐验货,红瓤上的黑籽闪着光。“今儿收购价1块2,比三天前跌了4毛!”刘大姐捏着手机算账,4个大棚卖了8万斤,收入刚破10万,可眼看着地里第二茬瓜要熟,心里又开始打鼓。
隔壁棚的老张叉着腰叹气:“秋后的无籽瓜才卖2毛钱一斤,咱这露天瓜要是赶上集中上市,怕不是要‘烂市’?”这话像根刺扎进人心里。都说昌乐西瓜是“金疙瘩”,沙壤地、火山灰,祖辈种了几十年,北京、东北的客商年年抢着来。
可如今大棚里的“甜王”卖得欢,田埂边的老品种却少人问津——去年引进的黄皮“金嘉童”,地头价能翻两倍,为啥多数人还守着老把式?
村支书蹲在沟渠边抽烟:“咱不能光靠老天爷赏饭吃,人家搞直播卖瓜、办西瓜音乐节,咱这线下收购的老路子,还能走多远?”晌午的太阳晒得塑料棚发烫,刘大姐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前年暴雨冲垮大棚,灾后重建的新棚里,青绿色的“丹逐蜜”小西瓜挂在藤蔓上,像一盏盏小灯笼。“那回多亏了新品种抗涝,不然家底都赔进去了。
”她喃喃自语,手指划过屏幕上的收购订单,“可现在大伙看今年行情好,都打算扩种甜王,万一明年供大于求……”这话没人接茬,只有运瓜的三轮车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惊飞了趴在瓜棚上的花蝴蝶。沟渠里的水哗啦啦流着,倒映着蓝天白云下此起彼伏的大棚。
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是邻村拉着火山土来改良沙地——老辈人说“土是庄稼宝,肥是地中粮”,可如今更金贵的,是手里的种子和脑子里的新法子。刘大姐望着自家棚顶新装的自动卷帘机,突然笑了:“前两年怕花钱不敢换设备,如今算明白账了,这大棚西瓜要想甜,得让老把式跟上新世面。
”暮色渐浓时,村口的收购点还亮着灯,客商对着账本皱眉头:“东北降温了,运输成本涨了三成。”这话让围坐着的瓜农们面面相觑,刚才还讨论着换新品种的热闹劲儿,突然像被掐了苗头。
老张吧嗒着旱烟说:“咱种瓜的,终究是看天吃饭。可这老天爷的脸,谁说得准呢?”月光爬上棚顶时,刘大姐蹲在瓜堆前挑拣次瓜——有些瓜脐稍大,有些表皮带点纹路,这些卖不上高价的“瑕疵品”,从前只能喂猪。
“抖音上有人直播卖‘丑瓜’,说甜度更高。”她摸着瓜皮琢磨,“要不咱也试试?
”黑暗里,手机屏幕的光映出她眉间的皱纹,却也照亮了堆成小山的西瓜——这些带着泥土味的“甜疙瘩”,承载的不只是一季的收成,更是一辈辈瓜农心里的盼头。露水打湿草叶时,收购点的电子秤终于停了。
刘大姐数着手里的钞票,突然想起开春那场倒春寒,夜里打着手电筒挨个检查大棚保暖的情景。“种地嘛,哪能没个磕磕绊绊。”她把钱揣进裤兜,望着远处正在搭建的新育苗棚,“只要种子对路、路子活泛,咱这西瓜,总能甜进城里人的心坎里。
”晨风掀开棚帘时,第二茬西瓜的藤蔓正悄悄攀爬。
刘大姐望着泛着青的小瓜纽,心里又燃起股子劲头——不管行情怎么变,这沙土地里长出的甜,终究是咱农民的底气。只是临睡前她又念叨:“要是能有个准头,知道明年啥品种俏、啥时候该抢收,咱这心啊,也能少操些闲心。
”这话在夜色里消散,像极了瓜棚上的雾气,看得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地,让每个瓜农的梦里,都带着甜丝丝的盼头。西瓜甜不甜,咱农民的日子才是“试金石”——只要土地不闲着,脑袋不僵化,这“西瓜之乡”的甜滋味,总归断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