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5期《民主与法制》杂志刊发学者刘显刚的文章《完善制度,提升微短剧治理效能》,聚焦微短剧治理法治化赋能的相关问题。
文章指出,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迅速在文化娱乐领域崭露头角,市场规模在 2024 年底已突破 500 亿元,其活跃用户也超过了网络视听群体的六成。然而,这一新兴行业的蓬勃发展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行业治理的思考。
文章认为,部分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陷入了“唯流量论”的泥潭,导致微短剧创作出现诸多不良倾向。一些作品刻意制造阶层对立,将婚姻关系简化为金钱博弈,以极端冲突替代生活逻辑,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消解了艺术真实,还造成了价值传导的偏差。同时,市场的无序竞争使大量同质化作品充斥平台,而平台的推荐机制又强化了用户的“信息茧房”,使得观众形成审美惯性,阻碍了优质作品的传播,使行业陷入了“越下沉越盈利”的发展怪圈。此外,相较于传统影视作品,微短剧在题材尺度、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审查标准较为模糊,部分制作团队通过拆分剧集、更换平台等手法规避审核,肆意传播违规内容,破坏了市场秩序,危及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文章介绍,面对微短剧行业的乱象,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发布了一系列管理提示,标志着微短剧治理进入了精准施策的新阶段。此前主管部门已针对微短剧行业发布多份管理提示,并开始实施“分类分层”的审核机制。国家广电总局在 2025 年发布的首个管理提示更是明确要求微短剧创作贴近生活、回归艺术本身,反对一味追求“穿越”“狗血”“低俗”等不良创作倾向。这种从结果管控转向过程干预的治理创新,有望为微短剧的内容生产划定更为清晰的边界,推动形成差异化的监管体系。
文章着重阐述了正在酝酿中的《微短剧管理办法》这一专项部门规章的重要性。该办法将构建完善的法治框架,建立起从备案登记、动态监测到平台监管的全流程管理闭环。它将明确创作原则、审核机制、平台责任、行业自律、扶持政策、违规处理等方面的规则,以推动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在制度设计上,将从创作导向、版权保护、收益分配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着力破解“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困境。其中,“原创保护期”“创新激励机制”“平台责任”等相关条款的明确,将为优质内容生产提供法治保障,以制度创新重塑行业的价值评价体系,助力创作生态的净化提升,推动微短剧回归艺术本真。
文章认为,从更宏阔的时代视角来看,微短剧治理的法治赋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不仅关乎微短剧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更是关乎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主管部门发布的管理提示中所提及的“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中华美学”等要求,实质是在全球化语境中构建文化自信的微观载体。这种治理创新为新型文化业态监管提供了实践样本,通过建立动态调整的规则体系,既守住了价值底线,又为艺术创新保留了弹性空间,有效平衡了规范发展与鼓励创新的双重需求。
文章最后强调,微短剧治理的演进轨迹清晰地展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从运动式整治到制度性规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法治力量穿透流量泡沫,制度创新激活创作潜能,这场始于行业整顿的治理实践,正在书写数字时代文化创新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