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印巴已经交火几天了,虽然都是一些小冲突,但看印度的行动似乎不打算和谈了。
莫迪在事件发生后,中断访问,直接回国,下了不少命令,令两国局势更加紧张。
对此,巴基斯坦防长阿西夫强调印度可能要动手了。
印巴冲突
事情的起点,发生在4月下旬。
印度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突发袭击,造成26人死亡,现场惨烈。还在沙特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闻讯之后立即中断行程火速回国,主持高层安全会议。
会后,他公开宣布,将给予军方“全面行动自由”,并强调“完全信任印度武装部队”。
在印度国内,这一言论几乎被视作动员令,莫迪显然已经把克什米尔当成政治舞台,试图以一场外部冲突转移国内对经济与选举失利的不满。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方面称已掌握可靠情报,印度计划在未来24至36小时内对其发动军事打击。
边境地区早已不再平静,过去几天,印军无人机越过实控线被巴方击落,夜间交火事件接连发生,虽然目前使用的仍是轻武器,但战争的气息已越来越浓。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印度在未提前通告的情况下突然开闸泄洪,导致下游的巴控克什米尔多地水位暴涨,农田淹没、房屋倒塌,外界舆论纷纷指责新德里这是“水恐怖主义”的升级版。
种种迹象表明,印度已不再满足于零星冲突,而是意图借此次恐袭事件,为对巴基斯坦的全方位施压创造合法性。
不仅动用军队,还暂停履行了《印度河水条约》、驱逐巴方外交官,种种非战争手段正将巴基斯坦一步步逼入角落。
面对这种局面,伊斯兰堡一方面高调表示“不愿打仗”,另一方面却在暗中加强军备。
据卫星图像显示,大批中国制SH-15型155毫米卡车炮已部署至边境前线。
这款火炮具备高度信息化性能,机动性强、射程远、命中率高,正是专为山地突防和高原打击设计的现代化武器系统。
分析普遍认为,一旦印度开战,这些火炮将在极短时间内对印军阵地展开反击,甚至在印方履带式K-9火炮尚未完成部署前便已实施精准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印巴冲突背后的风险不止于传统军事对峙。
就在边境局势紧张之时,巴基斯坦境内的俾路支省发生了一起军方遇袭事件,造成严重伤亡。自称“俾路支解放军”的组织公开宣布对此负责。
而调查显示,这类分裂组织长期以来一直获得印度情报机构的资金与武器支持,甚至直接由印度内阁秘书处下设部门操盘,这无疑加剧了本已复杂的地缘矛盾。
在西线紧张的同时,巴基斯坦北部边境也不太平。靠近阿富汗一侧,巴军刚刚挫败了一次大规模渗透行动,击毙数十名越境武装分子。
这些被称为“巴基斯坦塔利班”的人员,虽名义上与阿富汗塔利班无直接关系,但背后也被指可能受到外部势力支持。
巴方担心,一旦与印度开战,这些潜伏在边境的武装分子也会趁机发难,制造内忧外患。
莫迪目的
战争的阴影压顶,但背后更大的推手或许是莫迪自身的政治焦虑。
2024年印度大选中,莫迪领导的人民党虽然保住了执政地位,但席位缩水严重,靠联合执政才维持多数,权威受损。
恐袭事件提供了他重塑“强人形象”的契机。
通过挑动民族主义情绪、强化对克什米尔的掌控、对外展示强硬姿态,不但可以巩固支持基础,还可能借机推进国内推行已久的人口与宗教政策,尤其是在穆斯林占比高的争议地区。
更深一层的博弈,还牵扯到印度与美国之间日益紧密的军事合作。近年来,美国已将印度视为其“印太战略”的核心支点。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与印度本土企业塔塔集团的军工合作正稳步推进,一批深度定制的F-21战机即将量产。
而特朗普政府更在与莫迪会晤后宣布,将“为最终向印度出售F-35战机铺平道路”。
虽然印度外长试图低调处理相关舆论,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印度确实对F-35充满兴趣,一旦成军,将极大提升其在南亚的空中打击能力。
在武器系统层面,巴基斯坦这些年几乎完成了从“杂牌军”向“中式体系”转型的过程。主力战机枭龙、歼-10CE,防空系统红旗-9,海军护卫舰054AP,再加上前线高原火炮与通讯体系均来自中国,这种全体系化的优势,不仅在维护国土安全上形成强有力支撑,也在实战中展示出与印度“万国造”装备之间的差距。
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巴基斯坦没有选择独自扛下。
在外交层面,巴方已主动请求中国介入,表达了两个明确诉求:其一是希望中方出面调停并协助展开对恐袭事件的公正调查;其二则是希望扩大货币互换额度100亿人民币,为可能的战争准备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方面迅速回应,外交部表态“支持巴基斯坦打击恐怖主义、支持巴方维护自身安全、支持就事件进行公正调查”,同时未直接回应借款问题,但态度积极,释放出负责任大国的信号。
南亚局势已如堤坝将决,莫迪是否真的敢迈出那一步,或许很快就会有答案。
而此刻的36小时,不只是印巴两国的倒计时,更是整个地区命运的分水岭。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