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改革,从来不是砍掉几个岗位那么简单的事。

尤其当你是香港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面对庞大的17.4万公务员编制、1562亿港币的年薪开支,再加上媒体、议员、网民的多方关注和舆论压力,你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像是在高压线上跳舞。



来源:香港电台

而最近,杨局长正被推上风口浪尖,一个愈发尖锐的问题摆在她面前:

香港,

真的准备好迎接AI公务员了吗?

这不是遥远的科技畅想,而是现实中迫在眉睫的挑战。

2025年,特区政府提出一项宏大目标:在2027年之前削减1万个公务员职位。

这背后的直接动因,是沉重的财政负担。仅公务员薪酬及相关支出就高达1562亿港币,占政府总经营开支的四分之一,负担可谓不轻。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那么问题来了——香港的公务员编制,真的没有压缩空间了吗?

我们不妨放眼国际进行对比。香港人口约750万,公务员人数为17.4万,相当于每100位市民中有2.32位公务员而新加坡人口约590万,公务员人数仅8.7万,每百人仅1.47位

如果说香港公务员体系已精简至极,这样的数据显然不太能服众。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公务员占比虽然较低,却并未削弱其公共治理能力,反而常年被视为“高效政府”的代表,这一点无疑值得香港借鉴。



来源:HK01

当然,说改就改,从来都只是纸面上的理想

打开公务员事务局的最新资料可以发现,目前9个“清零”的编制大多是已经几近“自然退场”的岗位,比如:电话接线生、影片放映员、爆炸品督导员等。这些职位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自带怀旧气息。

不过,最让公众产生“时代错觉”的,还是那个仍在运作的岗位——打字员

早前,政府高峰期有3000多位打字员,但早在20多年前已停止招聘打字员,经在职转任等,现只有120多人,职能亦有调整。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虽然人数已大幅减少,但这个岗位的“存续”,在网络上引发一波又一波热议:

“现在还有人专门打字?”

“这不就是AI最容易取代的工作吗?”

但真要把它简单归为“时代落伍”,恐怕就太武断了

打字员这个岗位,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政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部件”。资料录入、公文排版、档案管理、表格处理……



来源:星岛头条

这些工作虽然不够光鲜,却构成了行政系统顺畅运转的根基。

在一个讲究制度严谨、流程规范的体制中,正是这些“幕后执行者”,确保了大量信息的精准传递与高效归档。

如果把公务员体系比作一部复杂机器,打字员就是其中负责润滑与连接的齿轮——不张扬,却不可缺。

但时代真的在变。

随着办公自动化工具普及,AI语音识别、智能文档生成、系统整合等新技术不断涌现,打字员原有的部分职责已经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替代。

这使得继续保留大规模的打字员岗位,自然会引发“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讨论。

对此,杨何蓓茵并没有逃避。



来源:文汇报

她在立法会回应质询时坦言:现在的打字员,早已不是我们传统印象中“咔哒咔哒”敲打键盘的模样,而更多扮演“文书协作员”角色,负责数据整理、系统录入、文档调配等任务,是与数字政府对接的前线执行者。

事实上,政府近年已完成2000多名打字员转岗为文书人员的“平稳过渡”。

杨局长也多次强调,公务员制度的优化,不是简单的“谁有岗谁留,谁空缺就砍”。

她更倾向的是一个在不影响公共服务的前提下,有节奏地优化人手配置的过程。

换句话说,打字员不是被淘汰,而是悄悄完成了“角色升级”。



来源:点新闻

那么,AI在这场转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目前,香港在引入AI方面已开始尝试技术融入。

例如在法定语文事务部,政府投入近70万开发了“电子辞汇系统”,提高翻译查词效率,同时也在评估AI在协助翻译、润稿、校对方面的潜力。

再比如统计处,通过引入AI编制贸易数据,工作人力减少约40%,剩余员工也得以重新调配,体现了科技介入下的“再平衡”。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这些案例说明:香港并不是不愿用AI,而是在谨慎探索“技术与人力的黄金配比”。

如果说香港是一位稳步迈进的制度型选手,那深圳就是一位不惧试错的技术型冲浪者。

说到深圳,就不得不提那场火遍全网的“AI公务员”热议。

2025年3月,深圳福田区宣布70名AI“数智员工”正式上岗。尽管官方强调这些AI仅为“辅助工具”,但媒体标题一出,瞬间引爆全网热议:“AI公务员来了!”



来源:大公文汇

面对舆论,福田区迅速回应,并顺势推出全国首部《政务智能机器人管理办法》,为AI的“身份与责任”设立清晰边界。

这部文件并非普通的行政手册,而是一场体制变革的试验场,涵盖以下几项要点

明确AI为具备拟人特征、可半自主或全自主决策的智能系统;

要求为AI设立“监护人”,由人类全面负责其行为后果;

赋予AI“拟人格权”,强调其在制度下的合规使用路径。



如今,福田的AI系统已部署在240个政务场景,从公文处理、政策分析到业务答复,几乎无所不在。



来源:HK01

那么问题来了:香港是否应该照抄深圳?未必。

AI确实是提升行政效率的利器,但它不是灵丹妙药。许多涉及人性判断、语境理解、公共感知的工作,依然无法完全由AI胜任。

一个术语理解偏差、一个用词不当,轻则文书出错,重则引发政策误解。在公务体系里,这类小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远超一般行业。

所以,香港的谨慎,并不等同于保守,而是一种基于制度稳定与服务责任的慎重选择。

公务员系统的“智能化转型”,注定是一场慢热却不可逆的变革。



来源:HK01

它需要在效率与稳定、公信与技术、人力与财政之间反复权衡,步步推进。

杨何蓓茵,作为这艘“体制巨轮”的掌舵者,肩上所扛的,不只是数字调整的任务,更是政府整体施政质量与民众信任的平衡。

那么你怎么看?你能接受未来的公务员队伍中有“AI同事”吗?你更期待一个更快更智能的政府,还是更稳更有温度的制度?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想法,一起畅想“智慧政府”的未来样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