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藤峡,位于黔江下游河道。峡长44公里,从桂平、武宣交界的峡江横(红)石矶入口,至弩滩出口。峡内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景观并茂,是广西著名的游览胜地。
大藤峡,相传当年曾有大藤粗如斗,横亘南北两岸,瑶民常攀藤而渡,故此得名。大藤峡因其河道狭窄曲折、崖壁陡峭、险滩湍急、两岸奇峰绵亘而自古就是兵家战争要地。明代瑶民起义、近代抗击日寇之战,都先后在大藤峡铸下了历史丰碑。
大藤峡瑤民起义是我國历史上发生的一场规模较大、范围较广、持续时间最長的一次农民战争。
据史料记载,起义最先发生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到明朝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基本结束,先后持续了二百一十七年。期间,瑶族先民先后在韦公广、“大亨老鼠”、韦保蓬、覃公专、蓝受贰、侯大狗、侯郑昂、韦谏诫、侯公丁等人的首领下,曾攻陷浔州(桂平)、平南、梧州、八寨等地州府县城,影响遍及大半个广西和广东、湖南、江西等省部分地区,危及明朝统治。
为此,大明朝廷先后派出于海、徐元、韩观、張辅、山云、陈泾、韩雍、王守仁、田汝成等人为首的官军前往镇压,大藤峡瑶民先后殉难者达十万余人,被俘三万余人。
但是,瑶族先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英勇顽强地坚持斗争,提出"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战略口号,凭借藤峡天险,与朝廷官兵周旋于千山万谷之间,在农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也正是这些历史事件,大藤峡也几度改名,如韩雍征平藤峡后,曾易名为"断藤峡"。后因朝廷采取怀柔政策,藤峡内一度风波平息,河道畅通无阻,到明正德间又将其易名为"永通峡",并将"勅赐永通峡"御迹镌刻于峡之北岸崖壁上,流传至今。
到过大藤峡游览观光的古今中外游客,无不为大藤峡山势雄伟、风光奇美而击掌叫绝。峡江壁岸,无处不缀着怪石、奇峰、秀竹、清泉。纵目极观,青山苍郁、竹木摇曳。在江面绿水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天然美景。
这里的山,既有桂林石山的奇异,也具有泰山一般的雄伟,这里的河道狭窄邃深,曲折迂迥,分别形成数处险滩,尤以碧滩、弩滩两滩最险,酷似长江三峡之险势,又兼有桂林漓江之美姿。乘船沿峡而上,只见峰回水转,一曲一滩,一滩一景。
正如当地民謠所流传:"大藤峡,十六湾,十四滩,湾湾有景,滩滩有情。"真可谓鬼斧神工,蔚为壮观。历史上曾有不少文人墨客落笔为之讴歌。如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驴友之祖”徐霞客乘舟穿过大藤峡时,留下《大藤峡游记》一文千古流传。
大藤峡现尚保留着不少历史遗迹,观之犹依稀可見当年瑶民起义的壮烈场面。上游入口的红色横石矶,传说是当年封峡断江的熊熊薪火把这块江心巨石烧灼得通红通红,所以又得名红石矶;在中游的碧滩村,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瑤民起义軍营盘遗址;在峡畔有一高山,峰峭路陡,山深林密,名为"九层楼"。这是当年侯大狗领导起义軍抗击官兵的大本营。当年的"仙人阁"、"三妹洞"等古战场和起义軍的大磨刀石、营垒、栅寨、水井以及"皇帝殿"、"皇帝街"、"天子码头"等,至今都留有遗迹可觅。
大藤峡谷内,万树叠翠、奇峰尽染,古木森森,分布着众多风格各异、意境独特的景点。
近年来,桂平市相关部门开通了大藤峡旅游航线,沿途可览20多个景点,诸如"五馬恋江"、"观音坐莲"、"獅猴迎客"、"猩猩观瀑"、"漁翁垂钓"、"大藤巨石"、"青龙出水"、"千佛屋"、"九层楼"、"仙人阁”、"三妹洞"等等,。两岸悬崖不時涌出股股飞泉,有的如同瀑布,直泻而下;有的如同轻烟细雨,在空中缭绕飘缈,真是"无处不苍翠,有水尽飞泉。"
历史的大藤峡壮烈悲歌,现代的大藤峡生机勃勃,未来的大藤峡将更加引人神往。
据相关报道消息,为了把桂平建成"中國优秀旅游城市",大藤峡已列入全國重点风景名胜區建设规划,将成为广西新的旅游景區。桂平市在大藤峡畔绿水冲口的崖石上,镌刻了伟人手迹"大藤峡"三字手。
由于大藤峡大坝的建成蓄水,明正德间的皇帝御书"永通峡"崖刻已没于水下,现在正重新在水位线以上重新刻石。九龙屏、仙女关、天堂顶、鹿回头、孔雀屏、漁翁石、九女峰、猩猩戏水,大狗石像等自然景观也加以开发;并有计划恢复石街坊、皇帝街、天子码头、营盘、水井、民居栅寨等历史遗址。
更计划将大藤峡、渌水冲与龙潭國家森林公园建成一体,开辟一条水陆旅游线,增加大藤峡旅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