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日军使用的75毫米山炮,除了军迷们熟知的四一式和九四式外,还有老古董级别的三一式。并且三一式山炮的使用不只是在抗战后期,而是贯穿于整个抗战时期。原本以为是抗战后期日军缺乏武器才把三一式山炮从仓库搬出来使用,实际上在抗战前期日军制式装备就已经不足了。
博物馆中的三一式山炮
首先介绍一下三一式山炮。该炮是19世纪90年代日本陆军的制式装备,明治31年确定型号,同时定型的还有三一式野战炮,口径也是75毫米。由于设计者是有坂成章,所以该炮也被称为“有坂炮”。不过当时日本还没有能力自主开发这类武器,所需主要零部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得220件成品炮身及400件半成品,又从法国施耐德公司引入400套炮架。说明一下,这个购买数据是山野炮的合计数量。
三一式山炮最大的特点是炮身安装在轮轴上,炮身和炮架属于刚性连接,没有助退机构。所以发射时后坐力会将火炮往后推跳很远。日军使用该炮参加了日俄战争,结果被俄军炮火压制,明显不如俄军M1904式76.2毫米山炮。战后,日本陆军总结经验教训后,研制出替代者——四一式山炮(三一式野战炮的替代者则是三八式野战炮)。日本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其陆军已全面换装新型山炮,老式的三一式山炮一部分作为库存,另一部分出口创汇。
北洋军装备的三一式山炮
出口对象主要是辛亥革命后成立的中华民国,在北洋政府执政期间,日本出售过不少三一式山炮,不少历史照片里就有北洋军炮兵操练三一式山炮。甚至北伐军都装备有不少(北伐军可不仅仅装备苏式武器,日式武器也不少),北伐战争南北双方均在使用三一式山炮作战。在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蒋系军阀也有一定数量的三一式山炮,不过在炮战中远不如晋系军阀自制的75毫米山炮。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战争初期就有日军使用三一式山炮的情况。例如1938年5月蒙城阻击战时,日军第13师团就使用三一式山炮炮击守军,这有当时的历史照片佐证。这是什么情况呢,难道抗战前期日军武器就不足了?日军第13师团可是日俄战争中的精锐,曾是21个常设师团之一,虽说上世纪20年代因为裁军而被转入预备役,但重组后一直是日军主力。抗战中后期日军第11军中,兵力最多的就是第13师团,1941年夏该师团仍是四单位制师团,总兵力达到26214人。
蒙城阻击战中的三一式山炮
PS:据说第13师团被裁,主要是当时日本一个县潜规则是只允许有一个师团,当时仙台已经有一个第2师团了。
抗战初期日军还真缺乏武器装备,主要是战争爆发后扩军太快,武器生产跟不上。七七事变后,为了弥补在中国战场上兵力不足的现象,日军大本营决定在常设师团的基础上,再增设10个特设师团。第13师团就是其中之一,该师团于1937年8月在仙台重组,属于驮马山炮师团。一下子增加10个师团,制式武器根本不足,因此一些库存武器取出来先装备使用,后续生产跟上后再替换。三一式山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启用的,同时启用的还有大正十一年式平射炮/曲射步兵炮,以及大正三年式重机枪等。
鬼子使用三一式山炮的另一张照片
据第13师团步兵第104联队史关于该联队武器的换装记载,截至1943年7月前,第13师团一直在使用三一式山炮、大正十一年式平射炮/曲射步兵炮这些老古董。对比之下,负责治安作战的第59师团则是清一色的四一式山炮、九二步兵炮,轻机枪都换成九六式了(比歪把子机枪强很多)。这甲等师团的待遇远不如治安师团啊,难道第13师团上面没人?
进入抗战中期后,日军二线部队有不少在使用三一式山炮,例如新组建的20多个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标配有22门九四式/四一式山炮,其中旅团直辖2个山炮兵中队(每中队6门炮),旅团下辖5个独立步兵大队,每个大队有1个山炮兵小队(2门炮)。但由于缺乏火炮,实际上大部分的独立混成旅团直辖火炮只有1个山炮兵中队,4门炮。并且,在九四式/四一式山炮不足的情况下,用三一式山炮替代。
被八路军缴获的三一式山炮
在八路军与日军的作战中,就缴获过三一式山炮,这有不少历史照片可以证实。在照片中,三一式山炮与九二式步兵炮混在一起,旁边还有九二式重机枪等战利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日军部队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新老武器混用,本质上是日本战争资源逐渐枯竭的体现。
至于进入抗战后期,日军武器就更不足了。军队规模还在扩大,单是独立混成旅团就组建了100多个,根本没有足够的装备来武装。三一式山炮都不够,只能把迫击炮拿出来充数,甚至不少日军部队使用缴获的国军火炮。有些国军火炮质量还可以,例如博福斯山炮,但没什么弹药,日军也不可能再开一条弹药生产线。仗打到这个份上,日本投降其实就是早晚的事情。
最后介绍一下三一式山炮的主要性能:全重327公斤,炮管长1058毫米(13.3倍径),口径75毫米,高低射界-10°~+30°,方向射界0°,弹重6.1公斤(装药800克),最大射程4600米,炮口初速261米/秒,射速2发/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