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这座繁华的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导购员等新就业群体。他们为城市的运转辛勤打拼,然而,工作与带娃的矛盾却成为他们生活中一道难以平衡的现实难题。工作时间不固定,节假日更是忙碌,流动儿童的成长与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让这些跟随父母来京的孩子全面发展、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2022年起,美团联合公益组织开始探索解难之路,在全国打造“美团袋鼠宝贝之家”。在这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孩子们在课后及周末,能够享受到免费的课后托管、同伴交往、兴趣课堂等多元教育支持,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新就业群体减轻了后顾之忧。
为孩子照亮课后时光
4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北京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海淀区四季青中间艺术区内,“美团袋鼠宝贝之家·协作者童缘”活动室的灯光在雨幕中亮起,为流动儿童照亮课后时光。来自附近两所学校,父母为骑手、快递员、销售员、保洁员等务工就业群体的孩子们,陆续走进这里,开启写作业、读绘本的充实时光,等待着晚归的父母。活动室的灯一直会为孩子们点亮至晚上8点甚至更晚一些。
下午四点半,小学二年级的小马同学熟练地按响门铃,换鞋套、签到、放书包、找图书,一气呵成。“我妈妈做美容工作,晚上9点才回家,爸爸打两份工,早上五点会先去跑外卖。我从一年级放学后就在这里,比一个人在家有意思多了,能和小伙伴一起写作业,还能看书、练字、看电影。”小马同学的话道出了这里许多孩子的心声。
海淀区四季青区域“美团袋鼠宝贝之家·协作者童缘”是袋鼠宝贝之家项目的起点。四季青附近有较为集中的外来务工者居住区,2003年成立的公益组织——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2015年在这里建立了“协作者童缘”服务点,已为流动儿童及家庭开展了多年公益服务。随着越来越多的骑手带着子女来到北京一起生活,2022年,美团与北京协作者合作,共建了首个聚焦骑手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的社区儿童友好空间。两年多来,这里已服务超过百名新就业群体家庭的子女,他们中有幼儿,更多的是中小学阶段在读的学生。
在相处中教会孩子融入城市生活
“我们周一到周五有课后托管服务,周三、周六有志愿者来上书法课、围棋课,周末和寒暑假的活动也非常丰富,还常邀请家长参加。”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王肖向北青报记者介绍道。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宝贝之家的孩子有礼貌、善交谈、生活能力强。“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起制定和遵守规范;活动中,我们的手工小组、社区亲子影院等兴趣课堂也都是以孩子的视角开展,由他们自设议题、自主完成,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中,助力他们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勇敢表达自我。”
来自河北保定、在美团工作9年的“资深”骑手高仕杰对此深有体会。每年寒暑假,10岁的女儿高涵都会来北京。8岁起,高涵就成了“袋鼠宝贝之家・协作者童缘”的常客。“假期把孩子放老家不放心,带来北京我们又没时间照顾,孩子在家就知道玩手机。”高仕杰说,自从有了宝贝之家,每到假期他就送女儿来,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眼界开阔了,写作文的词汇都丰富了。更让高仕杰欣喜的是,在2023年、2024年暑假,他在袋鼠宝贝之家圆了和女儿一起参加亲子活动的梦。首次和女儿走进果壳网游学、前往大运河博物馆参观。去年女儿参加了“袋鼠宝贝之家・协作者童缘”夏令营中的舞蹈小组。在闭营仪式上,腼腆内向的女儿自信地登上了舞台。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去年6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和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四季青站点还成立了“袋鼠宝贝合唱团”,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童声合唱团的苏航老师每周会来给孩子们上课。除了日常排练,孩子们还第一次走进了专业录音棚,一起录制了合唱曲目并登上了“7·17骑士节”的舞台。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美团袋鼠宝贝之家”已累计在北京、上海、广东、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安徽、云南、重庆等地落地建设23个,为16.3万余人次提供了社区教育服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