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国海军新一代“福特级”二号舰----“肯尼迪号”终于进入交付倒计时。这艘号称“全球最强航母”的12万吨核动力巨舰,从建造之初便备受瞩目。
它耗资高达1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8亿),相当于2艘山东舰的造价总和,搭载75架隐身战机,宣称“战斗力是山东舰的6倍”。但在这光鲜的数据背后,美国海军却陷入焦虑,那究竟发生了什么?
肯尼迪号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其庞大的体型。12万吨的排水量几乎是山东舰(满载6.5万吨)的两倍,甲板面积堪比三个足球场,可搭载75架F-35C隐身战机和多型预警机、直升机,舰载机数量远超山东舰的44架。
更关键的是,它配备了四条电磁弹射轨道,每45秒即可弹射一架战机升空,而山东舰仍采用滑跃甲板,舰载机需排队起飞,出动效率差距显著。
动力系统上,肯尼迪号搭载两台A1B核反应堆,单台功率达300兆瓦,不仅航速超过30节,还能为激光武器、电磁炮等未来装备供电。
相比之下,山东舰的常规动力系统在电力供应和续航能力上存在天然短板。俄专家甚至感叹,肯尼迪号若顺利服役,技术领先优势或达20年。
尽管肯尼迪号纸面数据亮眼,但其高昂的成本和频发的技术问题引发争议。福特级首舰“福特号”便是前车之鉴:电磁弹射器故障、武器升降机罢工、马桶堵塞等问题,让其服役五年后才勉强形成战斗力,被戏称为“最贵摆设”。
肯尼迪号虽号称“优化升级”,但2025年交付前夕仍被曝出弹药升降机和弹射系统存在“关键挑战”,交付可能再度延期。
反观中国,福建舰虽吨位(8万余吨)和舰载机数量(约60架)略逊,但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电磁弹射稳定性优于美方“中压交流+飞轮储能”方案,且建造成本仅为500亿人民币(约70亿美元),性价比优势明显。
此外,中国歼-35隐身舰载机已进入试飞阶段,未来有望补齐五代机短板。
肯尼迪号的诞生,折射出美国维持全球海权的焦虑。为应对中国航母快速崛起,美军不惜斥巨资升级舰队,但其技术冒进导致“福特级”陷入“造得起却用不好”的困境。
而中国选择稳扎稳打:从改造辽宁舰、自建山东舰,到福建舰突破电磁弹射,每一步都瞄准关键技术自主化。004、005号航母更被曝将采用核动力,直接对标福特级。
值得注意的是,航母并非现代海战的“唯一答案”。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如东风-21D)和055型驱逐舰已构成“区域拒止”能力,即便肯尼迪号服役,也难以在西太平洋肆无忌惮。
肯尼迪号象征美国“技术霸权”的野心,也暴露其军工复合体的效率困局。而中国航母的发展,则是“后发追赶”的缩影——不盲目比拼吨位与数量,而是以体系化思维突破“卡脖子”技术。这场航母竞赛,既是军事较量的延续,更是两国工业实力与战略耐心的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