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5月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间办公室,速裁庭副庭长付璐奇正在使用AI审判助手辅助梳理一个正在办理中的案件卷宗。
“传统的阅卷方式有很多书面的纸质材料,要用一整天的时间去阅卷、梳理材料,然后把核心的内容整理出来,形成文字。”付璐奇说,“有了AI审判助手之后,可能它工作的时间只有几秒钟,然后团队再用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去复核、确认信息,这个工作就可以完成了。”
付璐奇口中高效的AI审判助手,正是深圳中院去年6月上线的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该系统运用科技手段为法院审判工作赋能增效,上线半年来平均结案时间缩短38天,实实在在提升了诉讼当事人的获得感。
“人工智能+审判”深度融合
一直以来,深圳法院“人案矛盾”突出。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如何满足群众司法获得感?向科技要效率无疑是最优解。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法治建设,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运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植根科创沃土,深圳法院率先探索推进人工智能辅助审判工作,建成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上线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
据介绍,该系统全面覆盖立案、阅卷、庭审、文书制作等审判业务的四大环节85项流程,实现人工智能全链条赋能。
付璐奇解释说,AI审判助手除了能如前文所述帮助法官减轻繁杂的阅卷工作,还能帮助法官把案件的审理要点和存疑的问题梳理出来,并且辅助生成审理后的裁定文书。
“不过,我们在设计系统之初就明确了一个原则,即落实司法责任制,案件结论必须由法官作出。”在付璐奇看来,系统的最大价值在于将法官从重复性、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案情研判、规则研究等体现法官智慧价值的工作中来,最终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
数据显示,上线半年来,系统作为“超级助理”完成了321万次的法官指令任务,在各办案决策环节主动推送类似案例和相关知识536.8万条,阅卷、庭审、文书撰写等关键环节得到有力辅助;全市法院上诉率同比下降24.2%,一审裁判被发回重审或改判率下降27.5%,申诉申请再审率下降12.6%,平均结案时间大幅缩短38天。
打通数据壁垒助力数字治理
如何以司法大数据分析应用,促推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这是数字法院迭代升级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数据的自由流通是AI技术应用的核心。此前,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导致了信息孤岛,难以形成统一的法律知识库,限制了AI在司法领域的应用潜力。
“深圳法院作为司法改革的先锋,前期积极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案与类案裁判指南编撰工作,积累了海量的电子卷宗和涉及100多类案由的裁判指南,这成为AI模型训练的宝贵财富及坚实基础。”深圳中院审管办主任唐国林介绍说。
从法律法规到条文释义,从人民法院案例库、法答网、法信平台到电子卷宗……历时10个月,AI辅助系统汇聚了贯穿多平台、万亿汉字量级的法律专业语料,让过去散落各处的数据聚合、赋能,同时具备广泛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
此外,系统还可对案件进度进行智能监控和实时预警,辅助法官及时发现并纠正办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办案流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
“审判过程全程留痕,监管问责更加清晰有力。”唐国林表示,AI辅助系统的运用,标志着审判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沉睡的数据“活”了,数字治理之路也将越走越宽。
全量解析212项案件关键数据,精准分析矛盾纠纷发案特点、成因,辅助生成司法建议;针对合同、侵权、婚姻家庭等208类典型纠纷,预判调解难点,为调解员配备“智慧锦囊”……探索司法AI,打通数据壁垒,深圳正逐步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未来,随着辅助调解、司法建议等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该系统将极大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