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山西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终于落下,10岁男孩张某某被生母和继父虐待致死一案迎来终章:
继父王某某被判死刑,生母谢某某被判无期徒刑。
这场持续728天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那个消逝的小生命,也总算得以告慰了。
孩子,下次投胎,离这种没人性的妈要远一点。
2023年5月2日的深夜,山西临猗县下豆氏村的一户人家亮着灯。10岁的张某某(小名侨侨)被生母谢某某从床上拽起,继父王某某早已等在客厅。
他们手持三角带——一种皮带状的橡胶工具,要求侨侨承认“偷拿家中现金”。
接下来的3个小时里,孩子的腰背、臀部、四肢被反复抽打,直到他因剧痛失禁。
凌晨2点,王某某停手,但此时的侨侨已奄奄一息。
几小时后,谢某某发现孩子身体冰凉,没了呼吸。
这对父母没有报警,而是选择掩盖罪行。
5月4日凌晨,王某某将孩子的遗体裹进塑料袋,埋入自家祖父的坟墓中。
随后,谢某某拨打110谎称“孩子离家出走”,还在抖音、微信朋友圈发布寻人启事,配文“宝贝,妈妈再也不打你了”,对着镜头哭诉:“全国14亿人都不找你,我也要找你!”
这场表演持续了20天,直到警方通过技术侦查锁定真相,将逃往陕西、内蒙古的二人抓获。
侨侨的悲剧并非偶然。
自2022年2月谢某某与王某某结婚后,这个10岁男孩的噩梦便开始了。
起诉书显示,一年多里,这对父母以“祖母探望”“偷拿邻居零食”等借口,用皮带、竹制“挠挠”抽打他十几次。
最严重的一次,侨侨的左手掌骨被打至粉碎性骨折,但谢某某对外谎称是“骑自行车摔的”。
村民回忆,王某某在村里脾气暴躁,曾因家暴闹离婚,谢某某原本是“好娃”,但沉迷短视频后性情大变,对儿子的惨叫充耳不闻。
这对恶魔如此丧心病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知道真相后的孩子生父,几乎崩溃:她可是亲生母亲啊,怎么会这样?
2025年4月28日的宣判现场,侨侨的生父张先生没有出现。
这位靠电焊手艺谋生的父亲,在案发后一度手机关机,消失于公众视野。
他曾对媒体说:“杀人偿命,希望判两人死刑。”
但判决结果公布后,他在社交平台写道:“离最想要的结果还差一点!儿子,我会继续为你讨回公道。”
一个死了一个没死,他觉得不够。
但法律界对量刑差异存在讨论。
北京律师李斌分析,王某某主导埋尸、编造谎言,主观恶性更深,谢某某虽参与施暴,但可能存在自首情节。
河南律师付建则认为,法院可能认定谢某某在共同犯罪中作用略轻。而公诉机关最初指控两人均为主犯,数罪并罚的结论最终被法院采纳。
这起案件撕开了中国式家庭暴力的隐秘角落。村民坦言,早有人发现侨侨身上的溃烂伤痕,但觉得“别人家的事不好管”。
学校老师察觉孩子频繁请假,却未深究。
更讽刺的是,王、谢二人“寻子”期间,网友曾捐款捐物,直到警方通报才惊觉善意被利用。
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但很可惜,直到孩子失去生命,那些早觉得有问题的人们,才后知后觉这些都不是小事。
如今,运城市启动“护苗行动”,计划为中小学配备法律顾问。
但侨侨的遭遇警示我们:阻止悲剧不能只靠事后的严惩。
当孩子第一次被打时,当邻居听到哭喊时,当老师看到淤青时——这些本该响起的警报声,是否都成了沉默的帮凶?
宣判当天,有网友翻出侨侨生前的照片:一个穿蓝白校服的男孩,冲着镜头咧嘴笑。
这张照片被印在寻人启事上,成了谢某某表演母爱的道具。
而坟墓中的侨侨,遗体被检出“肾脏功能衰竭合并创伤性休克”——这意味着,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连一滴眼泪都流不出来。
法律用死刑和无期画下句号,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
如何打破“家暴是家务事”的陈旧观念?
如何让强制报告制度从纸面走进现实?
或许,只有当每个普通人都愿为陌生孩子的哭声驻足时,才能避免下一个侨侨的悲剧。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