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多媛媛
后台回复“听课”,听免费课程
后台回复“写作”,加入写作群
大家好,我是媛媛,小小老师基础写作班学员。
在朋友圈里,我的标签是学习达人、打卡达人。
这么多年来,累计学过的课程不计其数。文如编程,武如健身;前沿如AIGC,传统如中医养生。一直长期坚持的有多邻国(学语言)和日课笔记。
最近,我在学习小小老师的基础写作课程。每天,不光要听课学习,还要整理详实的笔记。平均2-3天还要完成一篇长作业的撰写和修改。
最终,在老师的抬爱下,我获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
作为俩娃妈和单位小基层,每天工作996+带娃007,我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很多小伙伴都很好奇,我每天哪来这么多时间。
用一句很俗套的话来说,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下面,我就以学习小小老师写作课程为例,简单分享下自己“碎片化”的学习经历。
01拆分任务颗粒度
生活中总有各种比学习更有趣的事情,比如刷一会儿手机,吃点儿美食。
与此相比,坐下来写一篇文章,甚至是听一节课程就有点让人心生怯意。需要心理建设。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在碎片化空挡时间,可以尽量把目标拆分,尽量降低启动学习的难度。
这个道理和健身类似。哪怕你只是说服自己穿上跑鞋,就有可能不知不觉间走出家门,跑个500米,1000米,甚至更远。
碎片化学习与此类似。
白天的碎片时间内,我会给自己尽量定一个简单得让自己无法拒绝的小目标,比如给文章取一个标题。比如听10分钟的课程。
有了标题之后,下一个小目标就是配合这个标题找1个可用的案例。
到了晚上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先把标题和大纲敲入文档中。不管好坏,看到字数在那里。感觉今天的任务似乎完成了一大半。
在班群里,老师一直在跟我们说的也是无论如何,先迈出第一步。
基于一个哪怕事后看起来很烂的初稿进行修改,也比空想要强。
我也是靠着这样一点点地拆分任务,克服自身惰性,完成每天的学习、笔记和作业提交。
02合理安排时间
完成任务切分后,接下来我们要对应地匹配相应的时间。
对于时间碎片化的小伙伴,更要合理规划时间,形成“零存整取”的学习模式。
我们可以尝试着根据情况,把一天中的时间按照时间颗粒度和自由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匹配不同类型的任务。
15分钟以下,或者会被频繁打扰的碎片时间,只能算是青铜时间。
比如我在工作间隙、餐前餐后的休息时间。一般用来收集素材、构思标题。哪怕快速阅读下别人的文章也是好的。
而15-30分钟之间,且干扰较少的时刻,可以算是白银时间。
比如在通勤路上,或者做一些相对安静家务的时候。我会用来构思和完善框架,或者用Flomo笔记快速记录灵感。
而几乎不被打扰、颗粒度在半小时以上的时间,则是黄金时间。
比如在娃都睡着之后,十点半到十二点是我每天的黄金时间。
要用它来做真正烧脑的事情,比如写文章、修改文章,或者拆文学习。
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每天的时间规划。尽量做到颗粒归仓,把碎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03善用工具,事半功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串起时间的碎片,得有趁手的工具。
好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效率,事半功倍。
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要花30分钟甚至更久来整理笔记。这就挤占了宝贵的写作时间。
随着逐步引入Kimi和亿图等工具,我实现了从课程笔记到大纲到思维导图一条龙。基本上15分钟就可以搞定一篇图文并茂的笔记。
再比如之前因为白天的时间相对零散,很多灵感一闪而过。到了晚上想要写的时候苦苦思索。
后来我发现了Get笔记和Flomo笔记,把它们有效结合使用。
如果是1-2句话的金句和观点,就快速记录在Flomo上。
如果是3-5句,就先记录关键词。随后找个僻静的地方,通过Get笔记语音输入。
到了晚上写作的时候,把一天下来积攒的一些碎片内容稍作整合。
基本上就能看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04
不知不觉间分享了这么多,可能有的小伙伴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卷。如果每天都活得很紧绷,人生会不会太无趣?
确实,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疲惫。所谓买课一时爽,听课火葬场。
尤其是遇到了卡壳、写不出来,改不下去的时候,就需要适当地做一些自我调节。
首先想想自己学习的初衷。不忘初心,以终为始。用目标来牵引自己。
然后对比着看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多给自己一些正向的反馈。
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旦达到了就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
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群抱团成长的小伙伴,互相鼓励、加油打气。
每一次的碎片化学习,就像是播下了一粒种子。
只要我们耐心呵护,每一粒种子都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那个时候,回望过去,我们肯定会感谢那个在碎片中不断学习的自己。
作者介绍
小多媛媛,汤小小写作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