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深圳福田区,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莲花山的绿道上,空气中弥漫着凤凰木的清香。一群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的年轻人正沿着缓坡向上攀登,粤语、普通话和葡语的谈笑声交织成一片——这里是2025年深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周的预热活动现场,近200名三地青年用脚步丈量着福田区“城绿交融”的生态密码。
城绿交融的徒步路线
要说这条“五园连通”徒步路线,简直是城市规划的浪漫诗篇。从莲花山南广场出发,10公里的路程串联起深业上城、福田河、笔架山等五大公园,将摩天楼群的玻璃幕墙与原始次生林的浓荫碧波编织成一张立体生态网。香港演艺学院的陈同学边走边感叹:“在旺角挤了二十年,没想到深圳CBD的森林覆盖率这么高,你看这棵榕树的根系,怕是有百年历史了吧?”
沿着福田河岸行走时,澳门青年创业者阿杰突然停下脚步。原来河道旁的智能灌溉系统正在工作,细密水雾中浮现出彩虹光影。“我们澳门路环的荔枝碗村也有类似设计,不过这里把科技和自然结合得更巧妙。”他掏出手机拍摄时,深圳大学的志愿者主动讲解起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怎么说呢,这种跨地域的知识碰撞,大概就是徒步活动最动人的附加值。
三地青年的活力碰撞
参加活动的可不只是学生群体。香港某科技公司的“90后”CEO王先生,边走边和深圳的无人机创业者交换名片;澳门葡式蛋挞店的二代传人小林,正拉着福田本地的茶饮店主理人讨论联名产品。深港澳三地的青年企业家们,硬是把徒步路线走成了移动版“合作洽谈会”。
香港教育大学的李教授在补给站休息时,指着满山奔跑的年轻人笑道:“当年我在英国留学时,华人学生聚会都是去中餐馆吃饭。现在深港澳青年的交流方式,已经从饭桌升级到山野了。”确实,当暨南大学的街舞社成员突然在笔架山观景台来了一段即兴表演,连路过的登山大爷都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互动,或许才是湾区青年真正的沟通语言。
藏在步道里的城市密码
走到深业上城路段时,队伍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这个被称为“空中立体城市”的商业综合体,用三层廊桥将山体公园与购物中心无缝衔接。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同学趴在玻璃围栏上,看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流和头顶盘旋的飞鸟,突然说了句:“这不就是《头文字D》里的秋名山五连发夹弯的现实版嘛!”引得众人哄笑。
福田河生态修复段的设计细节更让人拍案叫绝。河岸特意保留了原生态的芦苇丛,却在汀步石上镌刻着大湾区各城市的经纬度坐标。澳门科技大学的小吴蹲下身摸着刻有“MACAU”字样的石块,转头对同伴说:“上次在氹仔湿地公园也见过类似设计,不过这里把地理元素变成了可触摸的乡愁符号。”
青春版的大湾区叙事
要说这场徒步活动最特别的纪念品,非终点处发放的“湾区青年护照”莫属。这本仿照港澳通行证设计的文创产品,内页不仅盖着莲花山、笔架山等打卡点的专属印章,还预留了未来系列活动的签注栏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小刘翻看着护照上的深港铁路线路图,突然眼睛一亮:“原来从福田站到西九龙只要14分钟,这和从港岛坐地铁到新界差不多嘛!”
香港城市大学的摄影社成员们,则用镜头记录下了无数鲜活画面:深圳女孩教澳门青年打太极的晨练场景,三地学生围着智能垃圾桶研究分类系统的认真模样,还有那个趴在观景台栏杆上同时刷着微信、WhatsApp和Instagram的混血少年。这些碎片化的影像拼贴在一起,恰好构成了大湾区青年文化的生动图谱。 (ugjbg.com)
从徒步到共融的化学反应用
在笔架山巅的观景平台,深港澳三地青年不约而同地掏出了拍摄设备。不过这次不是拍风景,而是集体录制短视频向家乡伙伴喊话:“我在深圳最高点等你来挑战!”“福田的肠粉比澳门路环的还滑嫩!”“下次带你去吃正宗的港式菠萝包!”此起彼伏的方言喊话声中,突然有位香港男生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大喊:“我们七月湾区电竞联赛见!”瞬间引发全场欢呼。
回程路上经过城市U站时,志愿者派发的定制版深圳通引发了一阵小骚动。这张以“五园连通”路线为设计元素的交通卡,背面印着大湾区11城的标志性建筑剪影。澳门女孩阿欣把卡片对着阳光端详良久,突然笑着对同伴说:“这张卡我要用来坐遍所有湾区城市的地铁,就从下个月去东莞看篮球赛开始!” (m.laosyh.com)
暮色降临时分,完成全程徒步的青年们聚集在莲花山风筝广场。当灯光秀在市民中心幕墙上投射出“湾区正青春”的动态字样,200枚纪念奖章在月光下泛起柔和银光。这些刻有莲花山轮廓与深港澳地标的金属徽章,或许会成为某个香港青年书桌上的镇纸,某位澳门创业者办公室的装饰,或是某个深圳学生珍藏盒里的青春信物——而它们共同见证的,是湾区青年用脚步丈量出的共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