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来是要去生我养我的故里的……您去吗?”1995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吴健雄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丈夫袁家骝。袁家骝闻声凝视着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爱妻,脸上渐渐露出深情的微笑,他知道妻子这一生都渴望回到祖国。
吴健雄出生于江苏太仓,11岁前往苏州第二女子师范读书,毕业后被保送中央大学。按照规定,吴健雄本应该去教一年书才能到继续升学,但当时规定并不那么严格,因此吴健雄利用这一年的时间,去了上海的中国公学。
这一个意外的选择,可以说直接改变了吴健雄的一生。
中国公学是我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创办于1906年,胡适兼任校长后,不仅聘请了许多一流学者任教,还亲自教授文化史课程。在师范读书期间,吴健雄就对胡适十分仰慕,尤其是他的现代性思想,为吴健雄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促使他投身科学事业。
胡适当时是举国知名的学者,每次到中国公学上课,一般的教室都坐不下,只能在大礼堂上课。面对如此多的学生,胡适自然不认识吴健雄,后来在一次考试中,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吴健雄只用了两个小时便交卷,胡适看过之后,当场给了满分: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思想史懂得那么透彻。”
胡适的认可,大大增强了吴健雄的学术自信,因此在进入中央大学后,吴健雄先在数学系学习了一年,之后转入物理系,师从居里夫人为中国培养的唯一博士施士元,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吴健雄在年少时期就读过关于居里夫人的传记,并视其为偶像。而施士元在教学之余,经常给同学们讲述居里夫人的种种轶事,令吴健雄对居里夫人更加崇拜,经常和同学们谈及居里夫人,似乎居里夫人是她熟悉的长辈。
很快,吴健雄就引起了施士元的注意,于是他像居里夫人对待自己一样,给了吴健雄很多的关爱,成为吴健雄走进物理学的关键人物。吴健雄毕业之后,经施士元推荐,她顺利进入中央物理研究院工作。
1936年,吴健雄在叔叔的资助下,有机会前往美国读书。经他人介绍,吴健雄结识了比自己早到两周,同样是学物理的袁家骝。在袁家骝的带领下,吴健雄参观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物理系。
当时的柏克莱分校还不像哈佛、耶鲁等大学校史悠久,但这里却聚集了一大批年轻的顶尖物理学家。吴健雄很快被这里所吸引,当即决定就留在这里。仅仅两年的时间,吴健雄就开始探索物理学上一个全新的领域——原子核物理。
1939年,吴健雄所研究的铀原子核裂变产物,为美国曼哈顿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次年,吴健雄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柏克莱的传奇人物,奥本海默等大科学家视其为“权威专家”,在中国吴健雄也有了“中国居里夫人”的称号。
1944年,吴健雄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正式加入曼哈顿计划,成为其中唯一一名非美国籍的外国人,并且还是参与原子弹研究的最关键环节,被人们称为“原子弹之母”。
1956年,吴健雄又率先用实验证明了杨振宁、李政道的理论,对整个物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吴健雄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但很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吴健雄获得诺奖当之无愧,就连杨、李二人也知道,没有吴健雄的实验结果,他们甚至不可能获奖。
和许多因中国近代变局而流离海外的中国人一样,吴健雄心中对中国有着无尽的牵挂,却始终未能如愿回到祖国。
吴健雄到美国的第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除了叔叔曾经到美国看望过吴健雄一次以外,吴健雄收到家中的消息越来越少。吴健雄担心在国内的亲人,却也谨记父母临别之际要她专心于学业的嘱托,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希望早日能够回到国内效力。
后来吴健雄参与到曼哈顿计划中,原子弹的成功提早促成日本投降,也算是吴健雄为祖国做出的一大贡献。
二战结束之后,吴健雄开始考虑回国的问题。当时中央大学曾给吴健雄提供了一份工作,但建议她在美国多停留一年,将实验室仪器置办妥当在回国展开工作,结果这一等,蒋介石发起内战,吴健雄的父亲看局势混乱,劝女儿先不用急着回国。
1947年吴健雄生下孩子后,更忙于养育孩子和工作,便暂时打消了回国的念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防止华人科学家出走,通常不予出境许可,而已经出走的则不会再回到美国,这使得吴健雄彻底断了回中国之念。
1954年,为了方便工作,吴健雄申请加入美国籍。原本在1956年,吴健雄有机会前往台湾访问,但由于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一个革命性的想法,吴健雄为了立刻用实验验证,因此临时改变了前往台湾的计划。
1973年,随着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有所松动,吴健雄终于回到了阔别37年的江苏老家,可惜,此时吴健雄的父母、兄长均已经去世。在故乡短暂停留之后,吴健雄还游览了其他许多地方,并在人民大会堂与周总理有过一次长达6小时的会面。
1995年,吴健雄因高血压发生轻度中风,由此开始思考自己的身后事,并决定死后安葬在家乡。1997年春节过后的第九天,吴健雄午饭前突然陷入昏迷,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她已经停止了呼吸。
在美国举行完追悼会,吴健雄的骨灰即送回中国安葬。当袁家骝的姑姑得知此事后,表示非常不理解,她认为吴健雄作为袁家的媳妇,自然要葬在袁氏陵园,如果葬在自己的故乡,侄子袁家骝百年之后怎么办。
对此,袁家骝早已经考虑清楚。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吴健雄墓园”在吴健雄的家乡建成,包括贝聿铭在内的不少大师级建筑师都参与其中。墓园的西部是主体部分,墓穴旁的大理石面上镌刻着中英文对照的铭文:
“这里安葬着世界最杰出女性物理家——吴健雄……她的意志力和对工作的投入,使人联想到居里夫人……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1998年,在吴健雄和袁家骝结婚58周年纪念日当天,袁家骝手捧着爱妻的骨灰盒回到祖国,实现了吴健雄落叶归根的愿望。当袁家骝小心翼翼地将吴健雄的骨灰放进墓穴时,在场的亲友都看到这个墓有“双穴”,将来袁家骝必定是安葬于“吴健雄墓园”无疑。
2001年,袁家骝在访问中国期间病倒,之后便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两年后在北京病逝。2004年,吴健雄和袁家骝唯一的儿子袁纬承,手捧着父亲的骨灰盒,放入了母亲的墓穴之中。
这一对风雨同舟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伉俪,终于一起长眠于“吴健雄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