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有意思 ───

第31篇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

春秋战国,辨士如云,说动君王将帅,则飞黄腾达,比如苏秦张仪;说不动君王,也落得千古美名,比如孔子孟子。

有一个人,说服的本领像苏秦张仪,内心的品格像孔孟先贤。每次成功说服之后,权位财富分毫不取,功成身退,飘然而去。

他不被金钱所惑,不被权位所绊,不被世俗所累,志气高洁,万人敬仰。

他就是鲁仲连,一个贫贱轻世的逍遥公,一个世人崇敬的真国士。

他是李白的人生偶像。


1

义不帝秦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四十五万精锐被坑杀。第二年,秦军再围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向楚、魏求援。毛遂自荐,帮助平原君从楚国搬来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带兵十万,也来救赵。

这时秦王修书一封,对魏王说:“谁敢救赵国,我打完赵国就揍他!”

魏王怂了,叫晋鄙按兵不动,在邺城扎营,名为救赵,实乃观望。又派新垣衍偷偷去了邯郸,通过平原君向赵王建议,不如魏、赵两国尊秦王为西帝,哄他退兵。


齐人鲁仲连在邯郸,闻之,往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彼即肆然而为帝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不愿为之民也!且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耳,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先生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资治通鉴》周纪五

齐国人鲁仲连在邯郸听说此事,去见新垣衍说:“秦国,是抛弃礼义以斩首为功的国家,如果秦国统一天下,我就跳东海而死,也不愿意做秦国人。况且魏国没有看到尊秦王为帝的害处吧。如果秦王称帝,我将让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

新垣衍不高兴地说:“先生凭什么让秦王把魏王剁成肉酱?”

鲁仲连说:“当初九侯、鄂侯、文王,是商纣王的三公。九侯有一个女儿长得很美,就把她献给纣王。纣王却认为她长得不美,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劝阻申辩,纣王就把鄂侯晒成肉干;文王听说了,只是叹了一口气,纣王就把文王抓起来,关在小黑屋里一百天,企图置之于死地。如今,秦国是万乘之国,魏国也是万乘之国,双方都称王,就因为看对方打了一场胜仗,就要尊他为帝,把自己置于随时成为肉干肉酱之地!况且秦王会因为你尊他为帝就停止吗?你尊他为帝,他就要行使天子的权力号令天下,撤换诸侯各国的大臣,他不满意的都干掉,符合他心思的得到任用,再把秦国女子嫁到各国王室。那时候,魏王朝堂上都是秦王的臣子,后宫都是秦国的嫔妃,魏王还能安稳吗?将军您还能得宠于魏王吗?”

新垣衍起身,再拜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您是天下之士!我即刻回去,不敢再提帝秦这事了。”

邯郸解围之后,平原君想给鲁仲连封赏,但使者去了三次,鲁仲连都不接受。平原君又送上千金,给鲁仲连贺寿。鲁仲连说:“士以天下为己任,为人排忧解难,不求回报。如果要求回报,就是商贾之事了,所以我分文不取。”

鲁仲连的意思是:我这为国尽忠呢,你跟我唠现金激励,这不是埋汰人嘛,跟谁俩呢?


李白一生狂放不羁,“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然而却非常敬仰鲁仲连,写了很多诗歌称颂他。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仲连更进一步,根本不稀罕富贵,面对千金,微微一笑,绝对不抽。

义不帝秦,既是为了赵国、魏国,也是为了天下百姓。

在我们后人看来,历史大势浩浩汤汤,周灭秦兴是早晚的事,鲁仲连一番慷慨陈词,不过是把秦的统一进程延后了三十年而已。

然而,秦朝不也是二世而亡吗?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我认为是有的,是精神,是品格。

如果东方诸国,能够多一些像鲁仲连一样的高洁之士,也许就不会灭亡;如果中华民族多一些鲁仲连一样的仁人志士,我们也不会遭受那么多的苦难。

更难能可贵的是,鲁仲连不只是志气高洁,而且才智过人,仅靠休书一封,就收复一座城池。

2

劝燕将

燕将攻齐聊城,拔之。或谮之燕王,燕将保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馀不下,鲁仲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为陈利害曰:“为公计者,不归燕则归齐。今独守孤城,齐兵日益而燕救不至,将何为乎?”燕将见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我自刃!”遂自杀。聊城乱,田单克聊城。归,言鲁仲连于齐王,欲爵之。仲连逃之海上,曰:“吾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资治通鉴》

燕国一位将领攻打齐国聊城,成功占领。有人向燕王进谗言说,这位将领将自拥聊城。燕将害怕,不敢回国,只好在聊城固守。

齐国田单攻打他,一年多也攻不下来。鲁仲连就写了一封信,用箭射进城去,陈述利害说:“我为您打算,不是归燕,就是归齐,如今您固守孤城,齐国不断增兵,而燕国救兵不至,您准备怎么办呢?”

燕将读了信,痛哭三天,不能决断。回燕国吧,已经有了嫌隙;投降齐国吧,恐杀戮太多,血债难还,怕投降之后受辱。最后悲叹说:“与其被人杀,不如自杀!”于是自杀了。

主将一死,城中混乱,田单乘势攻克聊城。回国后,田单向齐王推荐鲁仲连,要封他爵位。鲁仲连避而不受,逃到海岛上,说:“与其身享富贵而屈人之下,我宁愿贫贱而轻视世事,自在自我。”

前有辞谢黄金千两,今又舍弃封官进爵。鲁仲连不爱财富、不慕权位,真名士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让李白深深地折服。


鲁仲连这封书信的内容,显然不只是这轻飘飘的一两句话,《史记》中记载了很多内容,都被司马光用“陈厉害”三个字取代了。

在这封信中,鲁仲连先是结合齐、燕两国局势,指出燕将死守孤城是非忠、非勇、非智之举;又站在燕将的角度上,分析归燕、降齐的好处;最后又用管仲和曹沫的例子指出“行小节,死小耻”是不明智的做法,劝诱燕将以“小节”而成“终身之名”,以“小耻”而立“累世之功”,放弃聊城,保全将士军民。

其中有很多经典名言:“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

《孙子兵法》有云:“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三国志》中也有:“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鲁仲连杀人诛心,一封信说得燕将心生绝望,自刎身亡。

平原君评价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鲁仲连也有此才干,休书一封,即下一城。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居功自傲邀功请赏,反而对于封官进爵敬而远之,鲁仲连可谓人间清醒,逍遥过客。

《史记》中记载了鲁仲连这两次事迹,一次义不帝秦,一次智劝燕将。在《资治通鉴》中,还有一段鲁仲连与田单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仲连不但有气节、有智慧,更有见识,有知人之明。

3

劝田单

田单凭一己之力,光复齐国,被封为安平君,担任齐国宰相。

田单要攻打狄国,去见鲁仲连。鲁仲连说:“将军这次去攻打狄国,恐怕打不下来。”

田单说:“我以即墨一个破城的几千残兵,也能击破万乘之燕国,一战而光复齐国全境。今天攻打一个小小的狄国,还打不下来?”于是转身就走,上车都不行礼道别,拂袖而去。

奇了怪了,打了三个月,果然打不下来。齐国小孩都开始编童谣讽刺田单:“戴个簸箕大帽子,长长宝剑撑面子,攻打狄国攻不下,白骨堆成大山子。”

田单害怕了,回去找鲁仲连:“请教先生,当初您怎么知道我攻不下狄国呢?”

鲁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坐则织蒉,立则仗锸,为士卒倡曰:‘无可往矣!宗庙亡矣!今日尚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士卒先无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田单曰:“单之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援袍鼓之。狄人乃下。 ——《资治通鉴》周纪四

鲁仲连说:“将军当初在即墨,坐着就在编织草筐,站着就在挥舞铁锹,和士卒一起唱军歌:‘无路可退了,国家灭亡了,今天不拼命,明天没命拼’。当此之时, 将军有必死之心,士卒无偷生之念 ,为军令是从,没有一个不挥泪奋臂而欲战,这是您之所以破燕的原因啊。如今将军您,东有夜邑城一万户的采邑,西有临淄城KTV的娱乐,系着黄金腰带,驰骋于淄、渑二水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志,所以不胜也!”

田单说:“我能再有必死之决心和必胜之志气,都是先生您的教导。”

第二天,田单亲赴前线,绕城指挥攻击,冒着箭雨抛石,撸起袖子敲鼓,一举攻下狄国。


有一部经典的动画《骄傲的将军》,那个将军就是在立了大功之后,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最后被人活捉。

没有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让你成功的过去,是因为你的努力,如果你放弃了拼搏,成功当然会离你而去。

坚持初心的你,才是你自己。志得意满的你,就不再是你。

4

魏安釐王问子顺,天下还有什么高士。

子顺说:“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如果退一步说,鲁仲连算一个。”

魏王说:“鲁仲连是装出来的,不是天性自然。”

子顺说:“人都是做出来的。如果能做到始终如一,那就是君子。言行一致,从不改变,习惯成自然,就是天性自然了。”

华杉对于魏王有一段点评:“他若能知行合一,切己体察,对照自己想一下,别人做的这些,自己能不能做到,他就不会这么轻佻地说话了,以至于还被写进史书里,示众三千年,让大家引以为戒。”

批评别人容易,亲身实践很难。

君子往往都是思己之短,度人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小人往往是以己之长,视人之短,管你孔子庄子,老子天下第一。

能够看到别人长处,才能时时事事反躬自省,才能改正进步;否则只能故步自封,活得毫无意义,甚至成为历史笑柄。

不服高人有罪。就像自贡说的,自绝于日月,对日月不会有任何损害,只是表明他自己不自量力。

鲁仲连为人,有气节,有智谋,有见识,既是高士,也是高人。

司马迁称赞鲁仲连,能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纵横快意,放浪形骸,不屈服于诸侯,使大权在握的公卿宰相们折服。

鲁仲连不是儒家,没有出将入相的功名追求;也不是道家,没有完全不问世事,还积极为国尽忠、为民请命。纵览古今中外,少有像他这样的人,做出一番事迹,不贪财货、不恋高位、不计得失,真是一个一心为公的真国士。

恐怕也正是因为他毫无私心杂念,所以才能有凌然正气,让人心悦诚服。

鲁仲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用毛主席的那段话形容他,最恰当不过了——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与诸君共勉。

▽ 关注不迷路,每天读好书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