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产车的崛起,大家应该是有目共睹的。而随着产品的崛起,国产车的价格也在逐步往上走,十几万的是常态,五十(理想L9参数图片)、问界M9等)、上百万(尊界S800、仰望U8)的也不胜枚举。



而向来高高在上的合资,反倒在不断下行,最近几个月甚至出现了10万的纯电紧凑型SUV-丰田铂智3X(10.98-15.98万),11万的中大型(C级)纯电轿车-日产N7(11.99-14.99万)。就综合性价比来看,这些车甚至比同级的自主车型还要便宜。



看着合资向下,自主向上的情况,网友们纷纷感慨起来:再不努力,以后只能买合资车了。不努力只能买合资,真是这么回事么,今天小编和大家好好聊聊。

合资为什么低价?

答案很简单,都是在自主逼的。在燃油时代那会,靠着成熟的产品、稳定的品质、先进的技术、可靠的性能,先发的优势,合资牢牢占据着话语权,后发自主想要和它竞争,必须把价打到低才行。此时,合资是巨大的加分项。



但进入新能源时代之后,先发的变成自主了,并且它们还更智能、更实用、更积极按需调整、给出的产品还更亲民实惠,这个时候,自主新能源成了首选项。



当然,合资也努力过,像大众的ID系列、本田的eN系列,日产的艾睿雅、丰田的bZ4X……这些车型早期都被看作是合资品牌的倾力之作,但结果却都不尽如人意。在3月国内零售数据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72%,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有6%(乘联会数据)。



产品不行怎么救,自然要靠价来救,正所谓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的价格。没有太多智能元素的ID.3凭借让德国人破防的价格,一举站上了合资新能源的头部阵营,甚至拿下冠军。17万的宝马i3卖,也让这款车曾一度月销量达到6000+,成为BBA中的头牌。



合资光环成减分项,还能赢回好感的就只能靠比自主更低的价格的了,于是丰田铂智3X、日产N7应运而生。

不努力只能买合资?

买合资还是自主,要看需求。价格这块,合资给到了两款产品确实做到位了,但它们和自主比,还是存在不少差异。像再往下不需要太过努力的5万级、10万级新能源市场,合资产品依旧是不见踪影的,大家能选的车,基本都是宏光MINI EV、吉利星愿、埃安UT、比亚迪秦PLUS、秦L等自主车型。



去到它们同价区间,也有实力接近,智能占优或能源形式占优的产品,比如与丰田铂智3X作对的,有针尖对麦芒的零跑B10(9.98-12.98万)、银河E5(10.78-14.38万),可油可电无焦虑的吉利银河星舰7、造型极具辨识度的奇瑞iCar V23(10.98-14.98万)。



而能和日产N7一战的,虽然少很多,但也能找出那么一两个来,比如入门就有600km续航的宝骏享境(13.38万起),可油可电无焦虑的长安启源A07。10.99万起售的纯电中大型车-东风风行星海S7。

至于再往上的中高端新能源产品,确实是自主占据大头,但当中也不乏特斯拉Model 3Model Y这些例外。所以不努力并不是只能买合资,而是只能买一些体验没那么好的产品,毕竟一分钱一分货。

新一轮价格战会打响吗?

很有可能。尽管自主序列中,能和这些合资新品一战的车有不少,但细看整个市场时,可以发现有挺多车是远不如它们的。

像小鹏的A级纯电轿车MONA M03(11.98-15.58万),长安紧凑型插混轿车UNI-V智电iDD(11.49-15.49万)等,价格就直接向日产N7这台C级大车看齐。相似价格差一级,大家还能说自主智能化更好,更值得买,现在差两级,然后还是日产这种大厂造出来的,你说大家选合资还是自主。



铂智3X这边也是如此,价格和它相似,且配激光雷达的,就只有零跑B10这个新势力之作,其它的。基本都是目视方案,或者尺寸、动力稍逊于它。



那些本就销量不佳的,现在遇到带来巨大对比伤害的合资新品,能做什么呢?最有成效的办法或许就是降价了。而后续上市的合资,如果不想被衬得毫无诚意,低价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等合资代价把产品推出去,站稳脚跟,扩大影响力,主流自主的市场份额不想流失,大概率也要跟进降价。大家都降,新一轮价格战不就来了吗。

其实当前新能源市场的价格战本质,就是技术迭代、成本控制与品牌认知的全面碰撞。合资品牌转型是落后一步,但凭借低价策略,它是有机会抢回市场份额的。而自主品牌目前是凭借技术先发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持续向上突破,但看到基本盘被合资抢占时,必然会有所作为。

当自主品牌完成从"价格屠夫"到"价值标杆"的蜕变,当合资品牌真正放下傲慢拥抱本土化创新,留给消费者的或许不再是"二选一"的困境,而是全维度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真·选择自由。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合车社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