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军授勋授衔时,有人争军衔,也有人让军衔。作为开国中将的廖汉生被传出让军衔佳话。可他本人回复:我啥也不知道!



全军授衔是根据1952年评级,加上资历、战功等综合评定的结果。

廖汉生在1952年被评为副兵团级,副兵团级里19位将领授予上将,22位授予中将。他怎么就授予中将呢?

他本人回复说:我符合土地革命时期的职务和抗战时期的职务,但不符合解放战争时的职务,要求兵团级干部,我只是军级干部。

那么,作为正军职为何被评为副兵团级?

从山头来说有代表性,他土地革命时期是红二方面军,解放战争是一野将领。我们知道二方面军相比一方面军、四方面军将领并不多,在评级时要考虑和照顾山头,这点不能没有因素。



解放战争时,他所在的一野兵力相比二野、三野、四野也是最少的,而且成立2个兵团,兵团没有设副司令、副政委。按照一野评级情况,低于二野、三野、四野,是不是要照顾一些干部,廖汉生和彭绍辉作为军职被评为副兵团级,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呢?

按说廖汉生比贺炳炎的军级高,应该授予上将,上级或许考虑贺炳炎参加红军早,在红2军团中资历最老,而且一身战功,更能代表二军团,廖汉生比他入伍晚4年。

能代表一支部队的是军事主官,毕竟军队是打仗的,政委的作用就是做思想工作,也是为战斗提升而工作的。贺炳炎参军资历比廖汉生早,俩人过去在土地革命、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搭档过,职务一样。怎么一个评准兵团级,一个评副兵团级,多少有点想不通。



在评军衔时,廖汉生在军事学院学习,忙着学业,哪有空去想军衔工作,而且评什么都是组织的事情,具体怎么评自己不知道,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将。

当授军衔时,自己才知道是中将,压根儿没有让军衔的经历。

为何有误传呢?可能与当时评军衔过程有关系,当时在评定上将军衔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多个版本,在最初的一个版本中出现过他的名字,后来被拿掉了。这样可能就形成了传闻,实际上本人一无所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