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唯有当他不再是一个人时才能自由,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禅宗思想家——铃木大拙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道出了实现人生幸福、成长和开悟的关键在于去除“我执”。

当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时,必然会陷入二元对立——将世界划分为“我”与“非我”,产生分别、评判与执着。这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人们痛苦和烦恼的根源、觉醒和开悟的阻碍,同时也阻碍了人们认知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们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在于以自我立场看待眼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当眼前情境与自己的执着和期待不符时,痛苦和烦恼便由此而生。

所有二元概念(主客、好坏顺逆、善恶和对错等)本质上都是“自我中心认知”的投射——当人以“我”为参照点时,必然将世界切割为“与我有关/无关”“对我顺/逆和好/坏”等对立面。

例如,同样的一场雨,农民视为甘霖,游客视为麻烦,区别不在雨本身,而在观察者的“我”之立场。


不以自我为中心,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必要条件。唯有彻底地消除我执,才能摆脱二元对立所带来的痛苦、烦恼和焦虑等负面情绪,实现心灵的自由。

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显示,当受试者用第三人称(如“小李”)反思自身困境时,情绪困扰出现明显降低,这种“去自我中心化”能够消除负面情绪的科学印证。

这种第三人称自我对话可以帮助人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有效地调节情绪,而且相对更轻松。


真正的自我并非孤立的实体,而是与宇宙同源的“空性”。当人不再将自我视为独立存在,而是融入整体时,才能超越二元对立的束缚,达到“不二”的自由境界。

量子纠缠现象揭示了宇宙的整体性,物理学家玻姆的“隐缠序”理论表明:宇宙在整体上以某种方式隐缠着每一个体事物,而个体也以某种方式隐缠着整体。每一样事物都以某种方式包含或隐缠其他任何事物,但同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事物之间相对的独立性。


无我即彼岸。开悟和觉醒的关键在于心无所住、不以自我立场看待眼前情境和境遇的好坏顺逆、无我地融入任何的眼前情境,从而摆脱痛苦和烦恼,到达寂静的彼岸。

同时,以自我为中心也阻碍人们认知的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影响了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自我是一个人最大的枷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基于自己的认知、立场和偏好等因素,有选择性地看待他人和世界,从而被困于自我局限中。难以看清他人和世界、难以吸收到不同的知识和思想。

唯有摒弃自我执着、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摆脱自我局限,以更纯净、更敏锐的状态去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思想的自由。

当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积极融入自然这个大整体中,才能体会到自己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获得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由感。


利他即利己,人的价值和意义,都要通过他人才能体现出来,甚至需要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共同创造出来。

当人们积极融入社会中,与他人和社会和谐共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从中体会到因奉献和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无我”并非消灭意识,而是指不固着于任何立场。真正的“无我”也并不是否定现象世界的差异,而是超越“自我中心主义”,在差异中见平等,在变化中见如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