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

让我们一起关注那些用双手和智慧

定义“劳动之美”的身影

徐州广电联合徐州市总工会

推出五一特别节目

致敬劳动者

今天 一起认识他们

全国劳动模范

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地区监控班副班长王浩

全国劳动模范、国网徐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地区监控班副班长——王浩,扎根电力一线29年 。从普通工人到国网首席专家,王浩用29年诠释了何为工匠精神,以平凡之躯铸就不凡事业,用创新与坚守守护每一盏灯背后的温暖与希望。


这台腾空而起的无人机 是杨台变电站的“新晋巡检员”, 它能够灵活穿梭于室内外复杂环境, 巡检难以到达的高处、隐蔽区域。

王浩说:“无人机可以在不接触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巡检任务,避免人员攀爬或进入复杂区域,降低运维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无人机能够自动识别设备的异常情况,及时回传设备画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工作体验。”


作为变电站室内外无人机视觉导航 自主巡检技术的主创, 王浩让无人机成为了运维人员 最高效的“工作搭子”, 而在他29年的一线工作经历中, 这样的科技创新项目他完成了30余个, 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0项, 取得的各类获奖成果70项。

在电力行业, 配电网单相接地是最常见的故障, 王浩带领团队攻关十年, 研发出小电流系统单相故障快速定位及处置平台, 已经在全网推广应用, 减少电网及用户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王浩说:“ 我们设想下5分钟和1秒钟有多大区别, 5分钟高铁已经飞驰了3万米, 急救病人可能错过黄金4分钟, 电网故障处置中 分秒都关乎工厂是否停摆 , 医院手术是否中断, 万家灯火在持续熄灭。 我们研发的成果 正是将这5分钟化作1秒钟, 守护民生的“黄金窗口”。 我也更加坚信技术创新的终极意义 是让每一份坚守都有温度, 每一盏灯火都承载希望。 ”


作为江苏工匠、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王浩深知“独木难成林”。 他关心青年员工成长, 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编写20多项标准规范 , 开发百万字教材, 培养出30多名高级工程师、技师, 徒弟中8人获徐州市劳动模范, 创新技术能手及五一劳动奖章, 班组更是摘得“全国工人先锋号”桂冠。

王 浩 说 : “首先在技术上我会把自己知道的专业知识一点一点地讲给他们听,从基础的专业知识到复杂的事故和故障处置,让他们学扎实了。当然只讲理论也不行,还得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操作,怎样检查设备,遇到问题怎样解决,我还会讲述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挫折,干过的糗事,走过的弯路,把我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的告诉他们,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能够增加信心。 ”

徐州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刘湾运维班班长肖伟说:“他不仅是公司的骄傲,更是我们年轻人成长的灯塔。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将平凡做到极致的专业精神,他从不把经验当作私有财富,组织成立了党员联合创新攻关队,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开展创新工作,这种成人达己的格局让我们明白,劳模不仅是个人优秀,更是要让周围人一起发光发热。”

徐工挖机数控加工核心工种带头人

马陆

徐工挖机 操作工 马陆, 从业16年,扎根生产一线,不断创新突破,专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颗匠心,实现了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的转变。


自2008年起, 马陆从钳工到设备安装,再到数控机床加工 , 先后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苏工匠” “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徐工挖机数控加工核心工种带头人马陆:“我刚进企业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但是老一辈的产业工人他们身上那种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确实深深的影响了我,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个工作任务废寝忘食。”


近期,他带领团队承担了 徐工领航工厂非接触式测量项目, 充分发挥一线产业工人优势,攻坚克难。他 说: “我们这个非接触测量是一项行业领先的技术,最直接的效果是把结构件产品测量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 ”


2017年, 公司为马陆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 带出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能手, 培养了36名技师及以上人才。 近年来, 马陆团队累计完成攻关项目48项, 创造经济效益超过2500万元, 转化形成的专利有5项通过国家认证,有5篇论文在国家级期刊发表,5项技术荣获集团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他说:“工作室成立到现在近十年了,让我很欣慰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工作室培养出了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名全国技术能手、更多人次的江苏省技术能手、市技术能手等等。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们的影响力,带动更多产业工人追逐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徐州彭城七里城市更新有限公司物业工程部集体

当前,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已陆续开放,以“一轴穿千年”的格局,将散落的文明印记编织成完整的城市文化图谱,成为解码徐州“楚韵汉风+市井烟火”基因的核心脉络,而这背后,是每一位匠人用心铸造出的一座座文化地标。


五一前夕,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作为“彭城七里”上的重点项目,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将打造成全场景、沉浸式饮食文化博物馆,项目规划定位集合了地方文化传承、地道美食、互动演艺和国潮文化沉浸式体验等。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作为文旅集团的重点项目,自接到指令以来,立刻组织精兵强将投入到一线生产工作之中,作为工程部,肩负着整个项目从规划到交付的全方位管理重任。


自去年8月启动以来,项目工程部每日穿梭于施工现场,大到工程整体进度把控,小到建筑材料的进场,事无巨细。

杨旭是徐州彭城七里城市更新有限公司物业工程部副经理,他告诉记者:“在项目建设初期,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内容,我们展现出了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协调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方面关系时,经常会遇到意见的分歧,但是我们总是能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当老建筑遇上新使命,考验的是建设者的智慧。作为更新项目面临很多难题,需要一一协调、解决。


杨旭说:“项目涉及到很多旧改,外面有很多以前的地下管网,路线都不是特别清晰,那么在施工过程之中要增加很大的难度,和新的项目比多了很多繁琐的流程,现场情况比较复杂。”

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内容,工程部展现出了超强的组织协调能力。项目部始终秉持着“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定期组织质量和安全检查,做好工程质量的“把关人”。


“我们每天在现场进行巡查,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为了确保工作工程质量和进度,我们制定工作的倒排计划表,按照工作进度表严格推进,保证工程质量。”杨旭向记者介绍。


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集萃了彭城美食烟火气,一店尽享徐州70余家国潮美食,在设计风格上充满国潮元素。


4月29日,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外观已经正式落成,这座用匠心雕琢的文化容器,终将以劳动者的名义,向世界讲述徐州的城市记忆。

杨旭和工程部的工作人员们表示,“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作为示范段上的一颗明珠,在建成之后,一定会成为徐州具有特色的文化名片。”

致敬所有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

徐州广电记者 | 苗丹 胡珊珊 李晶鑫 孙智慧 马得程 徐继垚

编辑 | 李勇良

一审 | 刘楠 姚亮

二审 | 朱宸昕 许腾飞

三审 | 张清 孙剑

转发+在看,告诉身边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