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国挥起的关税大棒,4月29日我国外交部发布了振聋发聩的视频,名字为《不跪!》
用英汉双语发出属于中国坚强不屈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脊梁不会被压弯,正如当年抗日战争中坚韧不拔的中国人,即使拼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滴血,都要守住家园。
当年日军动用40万精锐大军,打一座城打了3年都没打下来,只有11万遗骸证明中国人的骨气和决心。
全城皆兵的 “血肉长城”
这座城市堪称是日军的噩梦,它就是天险之城——长沙。
1939 年 9 月,日军第 11 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站在岳阳城头,望着南边的长沙城冷笑:“一个月内必克长沙,让蒋介石看看大日本帝国的威力。”
谁能想到,这个狂傲的日军将领,会在接下来的三年里被这座城市拖入噩梦 ——40 万精锐兵力轮番进攻。
三次大规模会战打得天昏地暗,然而最终只在湘水之畔留下 11 万具遗骸,灰溜溜地在作战报告里写下 “长沙不可轻犯”。
第一次走进长沙的人,都会被这里的地形惊到。
湘江像条青色巨龙从城西奔腾而过,水流最急处能把木船瞬间冲出去百米;北边的汨罗江宽达千米,秋冬水浅时淤泥深达两米,坦克开进去直接 “陷坑”。
西边的岳麓山海拔 300 米,山虽不高但坡度极陡,灌木丛生到连野兔都难穿行。
南边的捞刀河曲曲折折,周边湿地芦苇丛生,人走进去三步一滑,更别说机械化部队了。
这样的地形,简直是老天爷给守军送的 “防御大礼包”。
1939 年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第 6 师团想从湘江正面强渡,调集 50 艘橡皮艇载着 800 士兵出发,结果刚到江心,湍急的水流就把队形冲散。
岳麓山上的中国守军早架好了迫击炮,炮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砸进艇群,半小时后江面漂满日军尸体,活着爬回北岸的不到 200 人。
日军工兵联队长在日记里哀嚎:“湘江不是河,是死神的护城河!”
更绝的是岳麓山与城区的 “高低配”,守军把重机枪阵地藏在半山腰的竹林里,枪口正好对着城北开阔地,日军步兵只要进入射程,就会被打成 “筛子”。
1941 年第二次会战,日军第 3 师团试图夜袭岳麓山,结果在山间迷路,凌晨时分误闯中国军队的雷区,一夜之间炸死 300 多人,指挥官当场切腹谢罪。
如果说地形是 “天然盾”,那长沙军民就是 “人肉矛”。
1938 年 “文夕大火” 后,长沙城几乎成了废墟,但废墟里藏着最顽强的抵抗力量。
老百姓把倒塌的砖墙改造成掩体,在断壁残垣间挖地道连通各个据点;中学生组成担架队,冒着炮火转运伤员;就连茶馆老板娘都把茶壶换成手榴弹,看见日军就往窗下扔。
守军更是把 “因地制宜” 玩出了花,他们在湘江沿岸埋了 3000 多枚水雷,用钢丝绳串联起来,日军舰艇一碰到就炸。
在城郊稻田里挖了无数条暗沟,里面灌满污水和竹签,日军骑兵陷进去轻则马腿折断,重则感染身亡。
他们还用上了“天炉战法”:先诱敌深入,把日军放进预设的 “口袋阵”,然后依托岳麓山、捞刀河等天然屏障层层阻击,最后集中兵力合围。
1942 年第三次会战,日军第 11 军军长阿南惟几不信邪,带着 12 万兵力长驱直入,结果在捞刀河一带被守军的暗堡群打得寸步难行。
三天内发起 17 次冲锋都被打退,最后不得不丢下 2.8 万具尸体撤退。
长沙军民的众志成城让日军胆寒,当时长沙周边 50 公里内的村民,自发组成 20 万人的运输队,用独轮车、扁担甚至肩膀,把 2000 吨弹药、500 吨粮食送往前线。
60 岁的猎户大爷,带着三个儿子组成 “狙击小组”,躲在山间用土枪射杀日军侦察兵,三个月内毙敌 47 人。
就连城里的乞丐都没闲着,他们假装乞讨靠近日军阵地,把敌情用暗号传给守军 —— 这样的全民抗战,让日军陷入 “人人皆敌” 的汪洋大海。
40 万精锐的 “死亡沙漏”
从 1939 年 9 月到 1942 年 1 月,日军对长沙发起三次大规模进攻,累计投入兵力 40 万人次,却始终没能真正占领这座城市。
第一次会战,日军伤亡 3.5 万人,铩羽而归;第二次会战,伤亡 4.2 万人,连司令部都差点被端;第三次会战最惨,12 万兵力伤亡 5.7 万人,司令官阿南惟几被骂 “丢尽帝国颜面”。
三年下来,日军在长沙周边留下 11 万具遗骸,平均每天有 100 名士兵死在这片土地上。
反观中国守军,虽然装备落后,但凭借地形和民心,打出了不可思议的韧性。
第 9 战区司令薛岳说得直白:“长沙不是靠枪炮守住的,是靠每一个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头守住的。”
这句话在战后得到印证:日军在缴获的守军文件里发现,很多连队伤亡超过 80% 仍在坚守,有的士兵被炸断手臂,就用牙齿咬着手榴弹拉环与敌人同归于尽。
1942 年 1 月,当第三次会战胜利的消息传到重庆,整个山城沸腾了,人们涌上街头高呼 “中国不会亡”—— 三年血战后的屹立不倒,给全民族注入了一剂最强的 “强心针”。
今天的长沙,早已不见当年的战火硝烟,但岳麓山的炮台遗址、天心阁的弹孔墙,仍在默默诉说那段悲壮的历史。
日军当年的作战地图上,长沙城始终被标着 “苦戦地域”(苦战地区),而中国军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奇迹,早已成为抗战史上最耀眼的勋章。
有人说,长沙会战的胜利是 “天险 + 人心” 的双重奇迹。但更准确地说,是千万个不愿屈服的中国人,用血肉之躯把地理优势变成了不可逾越的防线。
当 40 万日军在三年围攻中耗尽锐气,当 11 万遗骸永远留在湘水之滨,他们终于明白: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都是捍卫民族尊严的堡垒;中国的每一个百姓,都是不可战胜的战士。
仅3000万人口的湖南,扛起了中国抗战的“南天一柱”,征兵号令一响,210万人拿起枪走上了战场,在“湖南保卫战”中打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传说”。
常德保卫战中8000名士兵面对40000敌寇,整整坚守了16个日夜,到最后遍地尸骸,还活着的都不到100人。
军民的意志坚强,日军就搞起小动作动用生化武器,投放鼠疫细菌使得近8000平民死亡。
那时候,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尸体,家家都传出哭声,山上每天都会多出一些新坟,凄惨之景让人见之落泪。
衡阳保卫战18000万军人的困境更加明显,他们要面对的足足多6倍的敌人,但是面对11万的敌人,他们还是顽强坚守了48天,幸存的只有1200人。
这场“湖南保卫战”持久战的意义,远远超过战术胜利,它打破了日军 “三个月灭亡中国” 的狂言。
它让全世界看到:即使装备落后,只要军民同心,中国就能在任何城市筑起 “钢铁长城”。
参考信息:
湖南日报:7年6次大会战!4战长沙!这里是日军乞降的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