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平时老说“相由心生”,虽说不能光看脸就给人下定论,可人脸上的表情啊、眼神儿啊,还真会在不知不觉里把心里的事儿给露出来。
我结合了心理学研究,再加上平时生活里观察到的,发现有三种脸上的“痕迹”,常常跟那些心眼儿不正、心机深的人搭边儿。这些痕迹就像个没声音的警报,提醒咱得留点儿神,别一不留神就掉进人家的套里。
一、眼神飘忽:心虚的人在“遮遮掩掩”
现象
跟人说话的时候,有的人眼神儿老是飘来飘去,不敢正眼看对方,还会故意躲开别人。
就比如说,跟人唠嗑,正常人都会看着对方,真诚地交流,可要是碰到眼神儿总是乱瞟的人,就得小心点儿了。
心理解析
心理学研究说了,眼神儿就是情绪的“信号灯”。
正常交流的时候,心里没鬼、真诚的人,大概会有一半多一点的时间看着对方。
但那些心虚的人,心里不安稳,或者心里藏了事儿、在说谎,就会不自觉地转移视线,想把真实想法藏起来。
这种人一般就两类:
一种是那些有事儿瞒着别人的。
就像之前有事儿例里讲的,楼上的邻居来借钱,眼神儿直躲,实际上自己都快被债务压垮了。
还有一种就是爱算计的。
就比如说刘鑫接受采访的时候,眼神儿闪闪烁烁,说话也不利索,后来被大家发现她老说谎。
应对建议
咱也别非得揪着人家是不是在说谎不放,多观察观察这人的行为逻辑对不对。
要是发现人家眼神儿和说的话根本对不上,比如说笑着,眼神儿却空空的,那咱就赶紧别跟他聊了。
二、假笑成瘾:虚伪的人的“社交套路”
现象
有的人笑起来特别僵硬,不自然,嘴角往上咧着,可眼角的肌肉却耷拉着。
还有的人呢,故意一个劲儿地堆笑,想要把真实情绪藏起来。
就像有那种“假笑亲戚”,表面上可热情了,一个劲儿打招呼,实际上是想打探别人家的隐私,最后还惹出不少麻烦。
科学依据
微表情研究显示,真笑的时候,眼轮匝肌会收缩,眼角就会形成“鱼尾纹”。
但假笑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只有颧大肌在动。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假笑的人,表面上看不出来,实际上心思可多了。
深层动机
这种人一般就把笑容当成操控社交关系的工具,先装得特亲切,取得别人的信任,然后就琢磨着算计别人。
识别技巧
观察观察,看他笑的时候,身体其他部位是不是也跟着放松,比如肩膀、脖子。
再留意一下,他笑的场景是不是有点奇怪。
比如说,自己犯错了,突然就“哈哈”大笑起来,这就不太对劲儿。
三、嘴角下垂:怨气大的人的“情绪传染源”
现象
有的人老是拉着个脸,嘴角往下耷拉着,说话的时候,还皱着眉、撇着嘴,全是负面表情。
从面相学上来说,有人觉得嘴角下垂的人“心里头有怨气”。
像《骆驼祥子》里的虎妞,那张泼辣的脸就有点这种感觉。
现代心理学则认为,长期心里头不痛快,会形成一种肌肉记忆,脸就老是那副愁苦的样子。
行为特征
语言攻击性:比如说,有的人就爱讽刺、挖苦别人,看谁都不顺眼。就有那种人,说话特别不客气,专门贬低别人。
能量消耗型:跟这种人待在一起,很容易被他们的消极情绪给影响到。
就像有篇文章里说的,一个女高中生因为接触了自杀群,整个人都变得抑郁了。
自我保护法则
别跟他们争辩谁对谁错了,这种人没必要浪费口水。
要是发现对方一直散发着怨气,赶紧离远点儿才是上策。
四、为啥“相”能反映“心”呢?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脸部的肌肉活动和大脑里的杏仁核、前额叶皮层联系可紧密了。
要是长期心里头有负面情绪,就会改变脸部神经的走向,形成一种“表情肌肉记忆”。
而真诚的表情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很难装得出来。
就像有研究说的,冰球运动员的面部宽高比跟他们的攻击性还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说明生理特征跟心理特质确实有点潜在的联系。
五、怎么避免“以貌取人”的偏见呢?
动态观察法
不能光凭一个表情就给人定性。
得长时间观察这个人的整体行为模式,才能下判断。
情境验证法
在利益冲突或者压力大的时候观察他的反应。
有个事儿例,有个人因为餐厅里菜没点够,就开始大吵大闹,这就能看出来他没啥涵养。
能量感应法
要小心那些让你“越相处越累”的人,他们可能正在消耗你的心理资源。
六、“心眼儿坏了,就一定会露在脸上”,这话虽然不是绝对的,但脸上的线索确实能给我们提供很多重要信息。
咱别老纠结“看相”这事儿有没有科学道理,把它当成一个识人的小提醒就行。
咱们真正要做的,是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学会用理性来判断,保护好自己。
毕竟,别人啥样咱管不了,但咱自己心里得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