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万历年间有一座名叫安平的小城。此地虽非通衢大邑,却因地处南北商路交汇处,商贾云集,私塾林立,文风鼎盛。
城中百姓最重春节习俗,尤其痴迷对联文化——除夕前半月,街市便自发形成“对联市”,卖纸墨的、代书楹联的、品评赏鉴的,熙熙攘攘。
富户请名家题写门联彰显气派,寒门子弟则在街边支起案子,以一支破笔、半卷残纸斗才献艺。
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若是哪家的对联写得精妙,能引得街坊邻居驻足称赞,那可是件极有面子的事。
在城东一间低矮的茅草屋里,住着凌家夫妇,他们靠着卖豆芽为生,日子虽过得清贫,却也安稳。
夫妇俩有个儿子,名叫凌大岫,年方六岁,生得眉清目秀,一双大眼睛总是透着机灵劲儿。
因家境贫寒,凌大岫从未进过学堂,但他聪明好学,一有时间便跑到私塾窗外,踮着脚尖,竖起耳朵,听先生讲学。有时听得入迷,连父母喊他回家帮忙照看豆芽摊子都没听见。
年关将至,家家户户都在备年货,豆芽春节前后正是旺季,凌家只顾着生意,家中年货没备,春联也还没贴。母亲一边磨豆子,一边说:“今年要贴副好对联,讨个彩头。”
此时凌大岫正蹲在灶台边,用一根烧焦的树枝在泥地上写写画画。他衣襟破旧,袖口露出冻得通红的小手,可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听到母亲的话,连忙说:“今年家中的对联交给我了。”
母亲低头看着儿子,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家里还有红纸,你尽管写。”
凌大岫思索了一会儿,随后眼睛一亮,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红纸上郑重地写下一大串的 “长” 字,又在另一张红纸上写了一大串 “长” 字,最后在横批处还是写下一大串 “长” 字。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横批“长长长长”。
母亲看着儿子写的对联,满脸疑惑,问道:“岫娃,你这写的是啥呀?咋全是一个字?”
小大岫仰着小脸得意地说:“娘,这可是一副好联!” 母亲虽不明白,但还是尊重儿子的创作,将这古怪的对联贴了出去。
不出意外很快就吸引了不少邻居和路人围观,几个自诩有才的读书人路过,看到这副对联,更是嗤之以鼻。
其中一个穿着长衫的年轻人撇着嘴说:“这哪算得上对联,就一个字?简直是胡闹!连对仗都没有,不知所云。” 众人听了,也跟着哄笑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人群中一位秀才他盯着对联,嘴里小声念叨着 “长,长……”突然一拍大腿激动地说:“妙啊!此联看似怪异,实则暗藏玄机!” 众人见秀才这么说,都安静下来,等着他解释。
秀才清了清嗓子,说道:“诸位有所不知,对联的形式多样,有言对、正对、反对、嵌字对、顶针对、拆字对、反复对,而此联乃是谐音对!虽形式奇特,但绝非胡乱所作,只是咱们不知如何诵读罢了!”
众人听了更加好奇,这对联究竟该怎么读?纷纷走进凌家,想问问这对联是何人所作。
当得知这副奇联竟是出自年仅六岁的凌大岫之手时,大家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眼神里满是惊讶与难以置信。
当问起对联如何念时,凌大岫丝毫没有怯场,挺了挺小身板,清脆而自信地说:大家且听,长字读作“cháng”,是‘长久’之意;若读作“zhǎng”,便是‘生长’之声。
因此这上联是chángzhǎngchángzhǎngchángchángzhǎng,
下联则是zhǎngchángzhǎngchángzhǎngzhǎngcháng。
横批是chángzhǎngzhǎngcháng。”
念完后,他眨了眨大眼睛,解释道:“我家是卖豆芽的,豆芽要长,日子才旺,我希望豆芽能经常生长(zhǎng),长得越来越长(cháng),这样我家的生意就能兴隆。既祝豆芽疯长,同时我也想如豆芽般日日拔节,快快长大!”
话音未落,人群哗然。
“以一字之变应买卖营生,又寓成长之意。好!好!真是绝妙!”“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思,佩服!佩服!” 赞叹声此起彼伏。
先前嘲笑的读书人,此时涨红了脸,走到凌大岫面前,羞愧地说:“小先生才华出众,我等自愧不如,甘拜下风!”
从此凌大岫的神童之名就传开了,而这副奇特的对联也成了当地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