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辽东郡下辖安市、平郭、文三县,系汉代辽南重要的行政中心。汉代安市县西临大辽河,地近高句丽安市城故址大石桥市海龙川山城,位于大石桥汤池镇英守沟汉城。平郭县制盐、冶铁业发达,位于文县以南。汉代平郭县县治为熊岳温泉村汉城,东汉末至魏晋三燕时期平郭城位于瓦房店陈屯汉城。文县(汶县)则连接海陆联运,是重要的港口枢纽,位于平郭县以北。文县设治于盖州城关汉城,县名因邻近“汶水”(今大清河)后易名为“汶县”。安市县、平郭县、文县与设治于大连旅顺牧羊城的沓氏等辽东郡诸县共同建构起汉代辽南的城镇体系和政区格局,承担着各自的城市职能,共同推动了东北地区南部这一边疆地区的“郡县化”进程,强化了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大一统的国家格局。
关键词:安市;平郭;文县;辽东郡;辽南
《汉书·地理志》载汉代辽东郡“县十八”中有安市、平郭、文三县,系汉代辽南重要的行政管理中心。安市县地近大辽河入海口。平郭县下辖盐官、铁官,是辽南重要的经济中心。文县(汶城)则连接海陆联运,是重要的港口枢纽。三县颇呈三足鼎立之势,扼守着今营盖地区、辽南西部大辽河入海口段至熊岳河流域的近海平原地带,对汉代中央政府管辖辽东半岛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县县治地望历来聚讼难分,但其大致地域不出今营口市辖区及其相邻的海城、瓦房店一带。本文旨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摒弃以往学界分而论之的研究弊端,对安市、平郭、文三县地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进而对汉代辽南的政区格局作一概观归纳。
一 汉代安市县与高句丽安市城
《汉书·地理志》云:“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水经注》“大辽水”条:“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以上文献说明汉代安市县应在大辽河入海口附近的大辽河东岸(左岸)。关于汉代安市县地望,有如下诸说。
其一,营口汤池堡说。《辽史·地理志》“东京铁州”条:“铁州,建武军,刺史。本汉安市县。高丽为安市城。······统县一:汤池县。”明代《辽东志》和清代《盛京通志》均采此说。《辽东志·古迹》云:“安市废县,在盖州城东北七十里,汉置。唐太宗征高丽,攻之不下。薛仁贵白衣登城,即此。渤海置铁州,金改为汤池县,属盖州,元省。······汤池县,盖州东北七十里。辽置铁州建武军,今为汤池堡。”《盖平县志·舆地志·古迹》载:“铁州,汉安市县,地距城(今盖州——笔者注)六十里,即今汤池。”日人白鸟库吉监修《满洲历史地理》亦持该观点。今汤池堡并无汉城,但其东北5里处的英守沟村则存在一座汉代城址。英守沟汉城城址平面呈方形,每边长200米。城址北部有东西并列的两个高台,系建筑遗存。高台遗址上遍布灰色绳纹板瓦、弦纹板瓦、筒瓦等,“长乐”瓦当及大量陶片。城址周围的大北阳山和裂缝山上发现有冶铁窑址、开采铁矿的古矿道等以及大量汉墓。这一发现印证了《辽史·地理志》所载汉安市县地望大致无误,但同时修弥了汤池堡与英守沟地理位置的微小误差。
其二,海城英城子说。《奉天通志·沿革志》云:“近日本岛田好氏踏勘今海城南十五里之营(英)城子,即《辽东志》所载海州南二十里之南古城。《盛京通志》所载海城东南十三里之赢(英)城山,以为即汉、唐之安市。”金毓黻《东北通史》卷四《安市城考》进一步分析了岛田氏的观点,是文云:“近年日本岛田好氏,踏勘今海城南十五里之英城子,谓即安市城之所在;按此城即《辽东志》所载海州南二十里之南古城,亦即《盛京通志》所载海城东南十三里之嬴城山。余于民国二十三年冬,前往考察,见此古城,循山为垣,周不及十里,东高而西低,作椭圆形,而西为门,城中有出土之矢镞、铁釜及唐泉。登城而望,其近城之山,在东面者包延东北及东南,西南亦有山,西北有小山而略远,太宗命李勣将兵陈于西岭,即今城西南之山也,长孙无忌将兵自山出于峡谷,太宗亦自将兵登北山,即包延于城东北之山,亦即所谓驻跸山也。又命悉撤桥梁,则知附近有河,亦即今海城之南河也。所具形势与新旧两《唐书》及《通鉴》所纪相吻合,得此发现,则安市城之所在,大略确定矣。”《〈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因袭《奉天通志》之说,将安市县定为海城英城子古城。根据目前的考古调查材料,英城子山城位于鞍山海城市东南10公里处的八里镇英城子屯东山坡上。山城城墙沿山脊土筑而建,周长近4公里,山城共辟有四门,在城址东南角外有一座人工堆砌的小土山。城内发现了灰色绳纹砖、红色绳纹和方格纹瓦等高句丽时期遗物,但未发现汉代遗存。从遗迹形制和采集文物特征上来看,该城显然系高句丽城邑无疑,与汉代安市县无涉。
其三,辽东城(辽阳)说。该说始见于曾公亮《武经总要》:“东京,辽东安市城也。”辽阳为辽东郡郡治及襄平县县治所在,且距离大辽河入海口过于遥远,该说法明显有误。
其四,海城析木城说。刘景玉主编之《鞍山地方史研究》一书将其定为汉代安市县故址。析木城现存有一辽代城址,下层叠压着汉代古城。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砖、板瓦、陶片等,城中心出土有冶铁渣。
如是看来,营口汤池英守沟汉城或海城析木城在采集文物的年代学上与安市县相合。从二者与大辽河河道的距离来看,英守沟汉城作为安市县故址的可能性更大。
以往学者多将汉代安市县与唐代(高句丽)安市城混为一谈,认为二者应在一地、城址前后相继。但如深究起来,二者恐难以共用一城。汉代辽东郡县绝大多数为平原城邑,临河而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农耕。而高句丽重要城邑几乎均为山城,易守难攻,平地面积狭小,安市城作为高句丽辽东防线的关键战略节点,则更是如此。因此,唐代安市城与汉代安市县的城址难以存在沿用关系,但二者同名,应相距不远。我们或可通过对高句丽安市城的考释反推汉代安市县地望。
关于高句丽安市城的记载主要见于《旧唐书·高丽传》《新唐书·高丽传》《资治通鉴·唐纪十四》等正史文献。上述文献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唐丽战争时期安市城之战的经过,也大致描画出了安市城的地理区位和城建特征。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发兵亲征高句丽,北路大军连下盖牟、辽东、白岩等诸城。在攻克白岩城后,“车驾进次安市城北,列营进兵以攻之”。据文献记载,安市城之战甚为胶着惨烈,先后经历了驻跸山之战与安市城攻城之战两个阶段,但安市城始终未被攻下。关于安市城之战的经过,笔者兹不赘述。《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记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余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可见唐太宗此次亲征期间,安市城并未城破。直至高句丽政权灭亡三年后的咸亨二年(671):“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
高句丽安市城地望历来众说纷纭,有汤池说、辽阳说、凤凰城说、海城英城子说、大石桥海龙川山城说、盖州青石岭山城说、海城市区说等。海城英城子说系早年日人岛田好所提,后为金毓黻、谭其骧等学者认可的主流观点。近年来,以崔艳茹、阎海、王绵厚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安市城英城子说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安市城故址应系位于大石桥市周家镇东金村的海龙川山城。王咏梅、阎海等学者认为提出了安市城城址应具备的七个条件,并指出:“海龙川山城出西门(正门)经汤池镇,过大石桥市、经海城市、达辽阳市(辽东城)的里程约270华里左右;其地理位置大体看居辽阳市(辽东城)之南(稍偏西南)。在青石岭镇高丽城村山城(建安城)之东(稍偏东北);山城的山势险要,城内广袤,驻扎10万人马不成问题;山城的西南有一岭现仍名西岭;城南有大山;城北有狭谷;山城东北隅有海拔663.5米的山峰;城南有大清河上游的多条源流河道,目前各河上均架有桥梁;山城东南隅距城数米处有人工堆积的土山。此山城完全具备了确定唐安市城的7个必要条件。”王禹浪等学者结合对海龙川山城的实地调查后认为,海龙川山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作为高句丽安市城的可能性,但根据不充分,其位置与安市城特征并不完全符合。
事实上,以上学者对海龙川山城性质的认定是以盖州青石岭山城为建安城作为前提的。王禹浪等学者首次对青石岭山城的这一定性提出质疑:“两位学者(指冯永谦和王绵厚——笔者注)对青石岭山城为高句丽建安城的判断,主要是根据地理位置和相对辽东城的距离进行推断的,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是仍然存在两大疑问值得我们思考:其一,文献明确记载,‘建安恃险绝’。而青石岭山城山梁较平缓,根据我们实地考察和相比营口地区其他高句丽山城来看,青石岭山城绝非‘险绝’。其二,唐太宗评价建安城‘粟多而士少’。就青石岭山城的规模相比较辽东半岛地区的高句丽山城,属于大型高句丽山城,其规模更是营口地区现存高句丽山城中的佼佼者,也要大于学术界目前所考证的安市城的规模。如此规模的山城,被唐太宗评价为‘士少’,似乎难以合乎情理。因此,青石岭山城是否就是高句丽的建安城值得商榷。”王天姿在这一质疑的基础上对青石岭山城的性质进行了全面论证,提出了青石岭山城为高句丽安市城、盖州万福镇贵子沟村赤山山城为建安城的观点。然而,就第一点质疑而言,既然青石岭山城山梁平缓并不符合建安城“恃险绝”的特点,又何以能够符合唐太宗言安市城“据高山之险”“地险而众悍”“城险而兵精”呢?可见所谓是否“险绝”并无绝对标准。第二,《旧唐书》言建安城“粟多而士少”; 《资治通鉴》言“兵弱而粮少”,结合前文云“连安市为垒,据高山之险,食城中之粟”,可知此处似应为“兵弱而粮多”之误。近年在对青石岭山城进行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石臼,为其他高句丽城址所不见。可能与“粟多”而进行粮食加工有关。以上情形与青石岭山城规模并无必然关联。
除此之外,从当时唐丽战争的交战局面来看,唐军对安市城和建安城进攻的战略目的是“取乌骨,度鸭渌,迫其腹心”,如高句丽降将高延寿、高惠真所言:“乌骨拔,则平壤举矣。”安市和建安必然坐落在辽东城通往鸭绿江流域之要道节点上。《新唐书·高丽传》载唐太宗云:“建安得,则安市在吾腹中。”李勣则言:“积粮辽东,而西击建安,贼将梗我归路,不如先攻安市。”由此可知,建安城的地理形势对安市城具有包抄合围的效果,而安市城则能够截断辽东至建安城的交通孔道。从唐太宗与李勣的战事讨论来看,如直接攻打建安城,未必必须拿下安市城,但安市城对唐军后路又存在较大威胁,可见安市城并未直接扼守在辽东至建安交通沿线,而应在其策应地带。再结合上文安市城对于唐军径取乌骨、鸭渌的意义,安市城地望当在辽东城至乌骨沿线。从这一角度看,以青石岭山城为安市城、赤山山城为建安城略显偏远,唐军若如此进兵,似有“舍近求远”之嫌。而大石桥海龙川山城恰扼于辽东城至乌骨、鸭渌沿线一处战略要地,如以海龙川山城为安市城度之,似乎较为合理。朝鲜学者丁若镛的《大韩疆域考》卷三记载:“说云:古之方言谓凤为阿市,安市者今之凤凰城也。”清人博明的《凤城琐录》载:“凤凰山麓,有故石城一,周十余里,设二门,依山设险,石堞俱存。相传为旧凤凰城,朝鲜人呼之曰安市。考《新唐书》贞观十九年······进攻安市,攻未下,帝怒,敕诸将攻之,三日不克,乃班师。······今此城最险,计其地势,无不合当日兵机,其为安市无疑。”以上文献将今凤城凤凰山山城误定为安市城故址,除地名发音、城址形制等因素外,可能也与该山城坐落于辽东城至鸭渌一线有关。
通过近年对青石岭山城的考古发掘可知,山城内存在与丸都山城宫殿址相似的大型建筑基址、金殿山遗址、具有复杂瓮门结构的4号门址等重要建筑遗迹以及高句丽墓葬,发现了大量莲花纹和忍冬纹瓦当、板瓦、筒瓦、石臼、铁器等遗物,表明青石岭山城城内曾建有较高等级的建筑,并居住着大量人口。二号建筑址台地为含有炉渣、小铁块、木炭等灰土铺垫而成,说明山城内或周邻地区可能存在高句丽时期的冶炼遗址。这表明青石岭山城在高句丽辽东城邑体系和城市文明中确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为当时一军政大邑,但对其性质的最终判定还需慎重。
从汉代安市县到高句丽安市城,“安市”一名相沿千年之久而未经更改,体现了这一历史地名持久的生命力。从这一点来看,其二者当相距不远。通过上文所论,高句丽安市城故址位于大石桥海龙川山城的观点尚不宜被轻易否定,即使至今聚讼,其地望也不出大辽河下游左岸至鸭绿江流域的地理交通沿线,而不应在更靠近南部的地域。如果以高句丽安市城地望所在之海龙川山城一带倒推之,汉代安市县地望也大致应该在此一带。汤池堡英守沟汉城与其同处于一个邻近的地域内,同时又更加靠近大辽河河道及其入海口,佐以正史与地方志文献的明确记载和考古调查,英守沟汉城当为汉代安市县故址。
作者:王俊铮
来源:《中国边疆学》2020年第2期
选稿:耿 曈
编辑:刘 言
校对:宋柄燃
审订:宋宇航
责编:杨 琪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往期精彩推送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