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100位知名皇后贵妃们的姓氏和婚姻特质


1.西汉高祖刘邦皇后(吕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执权的女性

2.西汉高祖刘邦姬(薄氏)——中国历代后妃中典型的贤母形象

3.西汉文帝刘恒皇后(窦氏)——中国古代的“灰姑娘”

4.西汉武帝刘彻皇后(陈娇)——“金屋藏娇”

5.西汉武帝刘彻皇后(卫子夫)——被命运左右的女人

6.西汉武帝刘彻妃(李氏)——唯美主义者

7.西汉宣帝刘询皇后(许平君)——最终未逃脱厄运的幸运皇后

8.西汉宣帝刘询皇后(霍成君)——权势之争下的牺牲品

9.西汉元帝刘爽皇后(王政君)——毁了大汉帝国的女人

10.西汉成帝刘骜皇后(赵飞燕) ——一飞飞上天

11.西汉成帝刘骜昭仪(赵合德)——美若天仙却不失心狠毒辣

12.西汉哀帝刘欣皇后(傅氏)——独守空房,只因丈夫宠幸男人

13.东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郭氏)——中国后妃群中的幸运儿

14.东汉光武帝刘秀皇后(阴氏)——史上少有的拥有幸福圆满婚姻的皇后


15.东汉明帝刘庄皇后(马氏)——与世无争的贤德皇后

16.东汉和帝刘肇皇后(邓绥)——一生宁静致远的典型

17.东汉安帝刘祜皇后(阎姬) ——在权势的漩涡中挣扎的女人

18.汉元帝赐匈奴王妃(王昭君)——出塞和亲

19.三国蜀昭烈帝刘备皇后(吴氏)——刘备的最后一个夫人

20.三国吴大帝孙权皇后(潘氏)——倾国倾城的一代皇后

21.西晋武帝司马炎皇后(杨艳)——一个聪慧绰约的皇后

22.西晋武帝司马炎皇后 (杨芷)——被历史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23.西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西晋王朝中的“女主角”

24.西晋惠帝司马衷皇后(羊献容)——一个曾同时成为两国皇后的女人

25.东晋康帝司马岳皇后(褚蒜子)——三次垂帘,极有政治头脑的女人

26.南北朝北魏文成帝拓跋溶皇后(冯氏)——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

27.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元宏皇后(冯氏)——历史上生性淫荡的皇后

28.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皇后(胡氏)——一个有政治谋略的女中豪杰


29.北齐武成帝皇后(胡氏)——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娼妓皇后

30.隋文帝杨坚皇后(独孤氏)—— 中国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制的先锋

31.隋文帝杨坚贵人(陈氏)——一生波折多作弄

32.隋炀帝杨广皇后(萧氏)——生不逢时,难以改变亡国的命运

33.唐高祖李渊皇后(窦氏)——隋唐时期一位伟大的女性

34.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历史上的一代名后

35.唐高宗李治皇后(王氏)——宫廷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36.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

37.唐中宗李显皇后(韦氏) ——政治野心膨胀的皇后

38.唐玄宗李隆基皇后(王氏)——唐玄宗政治冒险的积极参与

者和支持者

39.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

40.唐肃宗李亨皇后(张氏)——一生追逐权势的女人

41.唐代宗李豫皇后(独孤氏)——代宗生命里最爱的女人

42.唐宪宗李纯贵妃(郭氏)——唐代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位贤后

43.唐昭宗李晔皇后(何氏)——一生多苦多难的可怜皇后

44.后粱太祖朱温皇后(张惠)——被史书称之为“五代第一贤妃”

45.后唐庄宗李存勖皇后(刘玉娘)——尔虞我诈、薄情寡义的代名词

46.后唐明宗李宣(曹氏)——历史上的一位福后

47.后唐明宗李直淑妃(王氏)——天生丽质“花见羞”


48.后晋出帝石重贵皇后(冯氏)——荒谬乱伦的皇后

49.后汉高祖刘知远皇后(李氏)——不能低估其政治作用的女人

50.南唐列祖李羿皇后(宋福金)——抱定女子不干政的祖训

51.南唐后主李煜皇后(大周氏)——天资国色的一代才女

52.南唐后主李煜皇后(小周氏)——自古红颜多薄命

53.后蜀后主孟昶贵妃(徐氏) ——花蕊夫人

54.宋真宗赵恒皇后(刘娥)——极有政治手腕的女人

55.宋真宗赵恒皇妃(李氏)——一位不幸的王妃

56.宋仁宗赵祯皇后(郭氏)——一个悲剧人物

57.宋仁宗赵祯皇后(曹氏)——历经大宋三朝的皇后

58.宋仁宗赵祯皇后(张氏)——宋朝第一位死后受册封大礼的贵妃

59.宋哲宗赵煦皇后(孟氏)——中国历代皇妃中因祸得福的典型

60.南宋光宗赵悖皇后(李凤娘)——历史上有名的妒后

6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皇后(述律平)——断腕皇后

62.辽景宗耶律贤皇后(萧绰)——睿智皇后


63.元太祖铁木真皇后(孛儿帖)——元朝的开国皇后

64.元太祖铁木真汗妃(合答安)——有情人终成眷属

65.明太祖朱元璋皇后(马氏)——后世皇后效仿的楷模

66.明成祖朱棣皇后(徐氏)一一有勇有谋的一代贤后

67.明仁宗朱高炽皇后(张氏)——女中尧舜

68.明英宗朱祁镇皇后(钱氏)——贤德忠厚的皇后

69.明代宗朱祁钰皇后(汪氏)——刚直的个性使其经历波折

70.明宪宗朱见深皇后(吴氏)——只做了一个月零一天的皇后

71.明宪宗朱见深皇后(王氏)——捡来的后位

72.明宪宗朱见深贵妃(万贞儿)——半老徐娘做贵妃

73.明孝宗朱韦占樘皇后(张氏)——忧郁而终

74.明世宗朱厚熔皇后(方氏)——伴君如伴虎

75.明世宗朱厚熄皇后(陈氏)——命运悲惨的皇后

76.明穆宗朱载重贵妃(李氏)——与世无争走完一生

77.明神宗朱翊钧贵妃(郑氏)——万历一朝的风流人物

78.南明桂王朱由榔皇后(王氏)——女中人杰


79.清太祖努尔哈赤大妃(纳喇氏)——美丽、智慧、贤淑并存的女性

80.清太祖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政治

的牺牲品

81.清太宗皇太极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皇太极的默默支持和守护者

82.清太宗皇太极宸妃(海兰珠)——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

83.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 ——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84.清世祖顺治贵妃(董鄂氏)——红颜薄命的传奇皇妃

85.清圣祖康熙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皇帝的贤内助

86.清圣祖康熙妃(乌雅氏)——最无可奈何的母亲

87.清世宗雍正皇后(乌喇那拉氏)——雍正唯一的皇后

88.清高宗乾隆皇后(富察氏)——大清朝最受皇帝敬重的皇后


89.清高宗乾隆贵妃(魏佳氏)——一生得到幸运女神的垂爱

90.清高宗乾隆容妃(和卓氏)一一以西域维族女子身份入宫的妃子

91.清仁宗嘉庆皇后(喜塔腊氏)——傀儡皇后

92.清宣宗道光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清代历史上皇后不系皇帝谥号的特例

93.清文宗咸丰皇后(钮祜禄氏)——宽厚仁慈、善良勤俭的皇后

94.清文宗咸丰贵妃(叶赫那拉氏)——在中国历代皇后中最臭名昭著的一位

95.清穆宗同治皇后(阿鲁特氏)——享受了最隆重的皇家婚礼的皇后

96.清德宗光绪珍妃(他他拉氏)——光绪皇帝的至爱

97.清德宗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孤寂一生

98.清德宗光绪瑾妃(他他拉氏)——平平淡淡,活了一个甲子

99.末代皇帝宣统皇后(婉容)——末代皇后

100.末代皇帝宣统淑妃(额尔德特氏)——敢于向皇帝提出离婚的妃子


古代皇后们的有趣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幽默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吕雉和萧皇后的故事。

吕雉,即汉高祖刘邦的妻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女皇帝吕后。她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政治手腕。吕雉早年嫁给刘邦时,刘邦还是个无名小卒,但她始终支持并帮助刘邦打天下。成为皇后后,吕雉不仅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在后宫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她为了巩固儿子的皇位,进行了多次清洗行动,甚至用了一些“奇招”来打击对手。此外,吕雉还有一些幽默的时刻,比如她曾假装有一个美丽的侍女来考验刘邦的忠诚,结果刘邦信以为真,吕雉在一旁忍不住笑出声来,这一幕让人忍俊不禁‌。

萧皇后则是隋炀帝杨广的皇后,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萧皇后先后经历了六位丈夫,每次丈夫去世后,她都会被新的势力接纳。她的幽默和智慧在多次婚姻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当隋炀帝杨广宠爱她时,她曾调侃自己:“我这是在演《逃出大牢》吗?”在宇文化及将她接手后,她又调侃道:“你是想让我做你的皇后,还是想让我帮你治理国家?”这些幽默的对话展示了她在逆境中的乐观和机智‌3。

大唐(618年-907年),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近三百年间一共经历二十一位皇帝,却只有八位皇后正式在位,总计七十多年。其中,武则天一人就独占了二十八年。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皇后们的命运如何?她们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大唐皇后的传奇故事。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李世民的白月光,她的一生美满而幸福。十三岁那年,她嫁给了李世民,从此成为了秦王妃,后来更是荣升为皇后。她不仅支持丈夫发动玄武门之变,还劝告他要虚心纳谏,为大唐的繁荣作出了贡献。长孙皇后节俭持家,还编选了古代女子的善事,汇集成《女则》一书。尽管她只活了三十六岁,但她的美誉却流传千古。

然而,除了长孙皇后外,大唐的其他皇后们却命运多舛。

王皇后(628年—655年),美貌无双,却无子嗣。为了争宠,她竟然引狼入室,劝唐高宗将武则天纳入后宫。她以为找到了一个争宠的利器,却没想到这利刃最终对准了自己。武则天盛宠日盛,王皇后又走错了一步,用厌胜之术诅咒武则天。结果,她被废为庶人,最后被武则天杀死。王皇后的悲惨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韦皇后(不祥?—710年),一个有野心却无实力的女人。在唐中宗李显被废的日子里,她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然而,当李显重新登上皇位后,她却因为权力而迷失了自己。她勾结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干政乱政,甚至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她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她的灭亡,她被李隆基杀死在宫变中。韦皇后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用得不好则会身败名裂。

接下来要讲的是唐睿宗刘皇后(不祥?—693年)和唐玄宗王皇后(不祥?—724年)。这两位皇后都因为宫廷斗争而遭遇了悲惨的结局。刘皇后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被废为庶人并秘密处死;而王皇后则因为无子而受到武惠妃的诋毁和陷害,最终被贬为庶人后死于冷宫中。她们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不禁为她们感到惋惜。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已经不再是那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了。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里,皇后的命运也与时代共浮沉。

唐肃宗张皇后(不祥?—762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与唐肃宗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在逃亡过程中,她总是走在前面庇护唐肃宗;在生下孩子后三天就开始为将士缝补战袍。她的坚韧和勇敢赢得了唐肃宗的盛宠和信任。然而,当她掌握了权力后却变得骄纵起来,勾结宦官李辅国干政乱政,甚至逼死了太子李豫。最终,在宫变中被李辅国杀死,而唐肃宗也被吓死在了宫中。张皇后的故事充满了冲突和反转,让人感叹不已。

最后要讲的是唐昭宗何皇后(不祥?—906年)——大唐的末代皇后。在这个日暮途穷的时代里,她见证了大唐王朝瓦解前的血腥残酷。她隐忍坚韧地陪伴着唐昭宗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日子。然而,在朱温逼迫唐昭宗迁到洛阳后,她也陷入了困境之中。她虽然努力保全自己和儿子的性命,但最终还是被杀并背上了私通弑君叛臣的丑名。何皇后的悲惨命运让人为大唐的衰落感到无尽的惋惜和哀伤。

回顾大唐时代,皇后们的命运各不相同。长孙皇后美满幸福,支持丈夫李世民建立盛世;而王皇后却因争宠引入武则天,最终遭其反噬。武则天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女人,但也因权力斗争失去亲情。韦皇后野心勃勃却实力不足,最终因宫变被杀。刘皇后和王皇后在宫廷斗争中悲惨落幕。张皇后在安史之乱后与唐肃宗共患难,但掌权后变得骄纵,最终宫变被杀。末代皇后何皇后见证了大唐王朝的衰落,自己也未能幸免。这些皇后的故事展示了权力的双刃剑特性和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我们不禁为她们的命运感到唏嘘不已。她们有的美满幸福、有的悲惨凄凉;有的乘风破浪、有的沉沦堕落。


我来帮你重写这篇文章,用轻松诙谐的语气讲述这个严肃的历史话题:

"三千佳丽"中独占鳌头的皇后之位,听起来光鲜亮丽,住着气派的坤宁宫,却成了历史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这份工作的"离职率"高得惊人,要么英年早逝,要么被废黜幽禁,运气好的话还能留个全尸。看看这些清朝的皇后们,简直像是在玩"宫斗生存游戏"的极限挑战。


努尔哈赤的皇后想家想得病死了,皇太极的皇后被迫和侄女们"共享"丈夫后守寡,顺治帝的皇后因为"丈夫看不上"被扫地出门。康熙帝的皇后刚生完孩子就撒手人寰,雍正帝的皇后虽然恩爱有加,却因丧子郁郁而终。乾隆帝的皇后管理后宫有方,最后还是因为儿子夭折而忧伤至死。

这些贵为天下之母的女人们,却过着比普通百姓还要悲惨的生活,真是应了那句"高处不胜寒"。

越是高不可攀的位置,越充满了危险可怕,也许这些皇后的命运是被共中的人所陷害,也许英年早逝的背后是上位的代价。

明朝的皇后们的遭遇更是让人瞠目结舌。朱元璋的马皇后还算幸运,至少没被抛弃,只是英年早逝。建文帝的皇后卷入"靖难之役",年纪轻轻就流落民间。

永乐帝的皇后刚入主北京就一命呜呼,洪熙帝的皇后年轻守寡。最惨的要数嘉靖帝的陈皇后,就因为吃醋打翻茶盏,被皇帝一脚踢得小产而死。这些故事简直比现代电视剧还要狗血,却偏偏都是真实发生的。


更有趣的是,清朝皇帝们似乎都和冬天过不去。入关后的十位皇帝,竟然都在寒冬或春节前后驾崩,仿佛中了什么诅咒一般。有人说是北京的严寒天气作祟,也有人归咳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


顺治帝和同治帝死于天花,光绪帝死于结核病,这些在现代看来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在当时却成了夺命的催命符。


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人感慨:当皇后真不是一份好工作。即便你出身显贵、容貌出众、才德兼备,也未必能逃过悲剧的命运。这些贵为一国之母的女人,看似荣华富贵,实则活在金丝笼中,连最基本的健康和生命都难以保障。

现代社会里,再普通的工作,也比当年的皇后强上百倍。所以姑娘们,与其做皇后,不如好好读书找份稳定的工作,至少不用担心某天突然被废黜或是莫名其妙就驾崩了。


引言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后改名李轮、李旦,是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两度登基,三让天下,为唐朝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出土的《李旦墓志》与敦煌文书P.2555《唐隆政变实录》等新材料,为我们还原这位"隐忍天子"的真实形象提供了全新视角。

一、早年经历与初次登基 1.1 早年封王与成长环境

李旦出生于龙朔二年(662年)六月己未日,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唐高宗李治的宠爱。李旦成年后,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对文字训诂方面的学问很有研究。他历任右卫大将军、洛州牧,并被封为豫王、冀王、相王等爵位。

1.2 初次登基与傀儡皇帝生涯

嗣圣元年(684年),中宗李显被废为庐陵王,李旦被立为皇帝,改元文明。然而,此时的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武则天手中,李旦只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上并无实权。他居于别殿,不能过问政事,成为了武则天的傀儡。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下诏把政权交还皇帝李旦,但李旦上疏辞让,武则天再度临朝,代行皇帝职权。


在武则天称帝后,建立武周政权,李旦被降为皇嗣。这一时期,李旦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他的正妃刘氏和侧妃窦氏因被诬陷诅咒武则天而被诛杀,李旦本人也多次遭受诬告和陷害。然而,他凭借着智慧和隐忍精神,成功度过了这一艰难时期。

二、武周时期的蛰伏与复唐准备 2.1 蛰伏时期的自我保护

在武周时期,李旦作为皇嗣,深知自己的处境危险。他采取了低调自保的策略,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专注于自己的学问和修养。他精通书法和文字训诂,对文学和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他还与佛教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宗教信仰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2.2 复唐准备的秘密布局

尽管李旦在武周时期表面上保持着低调和顺从,但他内心始终怀念着李唐王朝。他秘密地与一些忠于李唐的大臣保持着联系,暗中策划着复唐的大计。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等武则天的宠臣,逼迫武则天禅位于中宗李显。在这场政变中,李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统率南衙卫军,逮捕张氏党羽下狱,为复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二次登基与治政成就 3.1 二次登基与初期治理

景龙四年(710年),中宗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后,朝政大权落入了韦皇后手中。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禁军将领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等人,拥立李旦为帝。这是李旦的第二次登基,也是他真正掌权的开始。


即位初期,李旦以姚崇、宋璟为宰相,并在其辅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纲纪,拨乱反正,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他追谥庶人李重俊为节愍太子,并追复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人的官爵,昭雪了中宗年间的一些冤案。

3.2 裁减冗官与恢复三铨制度

中宗年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专擅朝政,公开卖官鬻爵,导致朝廷官员冗杂不堪。李旦即位后,下诏将斜封官全部罢免,同时罢免了各公主府官,有效地裁减了冗官。此外,他还恢复了唐初的三铨制度,即由尚书省主管官员的选用、考绩,文官经由吏部,武官经由兵部,尚书与侍郎合称三铨。这一制度的恢复,使得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3.3 整顿军事与削除诸王兵权

李旦还非常重视军事整顿。他整顿了北衙禁军,将万骑将士全部放到京外为官,并停止从户奴中招募万骑兵员。同时,他增置飞骑,隶属于左右羽林军,以取代万骑的核心地位。后来,他又将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军整编为北门四军,加强了中央军队的统帅和管制。

为了保障太子李隆基的地位,李旦还免去了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的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羽林大将军军职,并明确规定诸王、驸马不得统领禁军。这一举措有效地削弱了诸王的军事力量,为李隆基的顺利继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文化政策与文学贡献

李旦在位期间,还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他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亲自主持文学活动,并征集和评选诗歌。他的诗歌作品曾被收录于《全唐诗》中,被誉为“唐代文学的重要传承者和发展者”。此外,他还曾作诗《侍游应制》,此诗现刻于石淙河摩崖上,成为了后世研究唐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四、禅位玄宗与太上皇时期 4.1 禅位玄宗的政治考量

先天元年(712年),李旦因彗星出现等天象异变,决定禅位于太子李隆基。这一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李旦深思熟虑的结果。他深知自己的儿子李隆基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能,能够带领唐朝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同时,他也希望通过禅位来避免朝廷内部的争斗和动荡。

4.2 太上皇时期的政治影响

禅位后,李旦并没有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他仍然以太上皇的身份参与着朝廷的重大决策。他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这一时期,李旦在政治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随着太平公主势力的日益膨胀,李旦与太平公主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加深。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李旦在得知儿子的成功后,选择了彻底交权,迁居百福殿,不再干涉政事。

五、李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5.1 历史地位

李旦作为唐朝第五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虽然相对较短,但他的治政成就却对唐朝的繁荣与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通过革除弊政、整修纲纪、裁减冗官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朝政风气;他通过整顿军事、削除诸王兵权等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他通过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可以说,李旦是唐朝历史上一位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皇帝。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5.2 历史评价

对于李旦的历史评价,后世学者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懦弱无能的皇帝,完全受制于武则天和太平公主等强势人物;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智慧而隐忍的皇帝,通过巧妙的政治手腕成功地度过了多次政治危机,并为唐朝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实际上,李旦的历史地位和评价应该根据他的治政成就和时代背景来客观看待。

从治政成就来看,李旦在位期间确实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朝政风气,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这些成就不仅为唐朝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时代背景来看,李旦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他面临着武则天称帝、韦后专权、太平公主干政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通过智慧和隐忍精神成功地度过了多次政治危机,并最终将皇位禅让给有能力的儿子李隆基,为唐朝的后续繁荣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