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快/乐
合肥轨道交通建设现场,有这样一群默默付出的建设者。他们为城市建设发展挥洒辛勤汗水,却是城市最熟悉的陌生人。吴永生、陈天旺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扎根工程一线十余载,从青涩业主代表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建设管理者,用专业与担当攻克无数难题,以创新与坚守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五一劳动节之际,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平凡岗位上的非凡力量。
吴永生:攻坚克难的“盾构先锋”
盾构机里的年轮
8年前,合肥地铁3号线施工现场,31岁的吴永生攥着图纸站在基坑边。这是他从施工单位转岗业主代表的第一个月,施工日志上密密麻麻记着“地下管线迁改完工时限……”“西端头井降水速率标准……”。如今,同样的笔记本躺在6号线建设站点,最新一页写着:“甘振区间第1180环管片拼装完成,未发现渗水点。”
吴永生的时间刻度藏在隧道里。参加工作17年间,他管理的隧道算起来总共有14.6公里,相当于绕天鹅湖7圈,盾构机推进的轰鸣声中,合肥地铁版图从单线扩展到纵横网络。
与粉砂层的搏斗
2022年的南淝河底,盾构机正进行一场“地质手术”。2000多米长的甘振区间中,有487米处于全断面粉砂层,土体含水量高达24%——这是能让普通盾构机“瘫痪”的数字。吴永生带领技术团队采用“土压平衡盾构机+同步注浆”的方式,顺利完成下穿南淝河任务。施工那七天,他每天都盯在监测屏幕前,一丝一毫不敢放松。盾构土仓压力每增加0.2bar,注浆压力每上调0.1兆帕,对于他和施工团队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最终,当刀盘破土而出,看到南淝河河堤沉降数据远低于设计允许最大沉降标准时,他的心才彻底放下。这一场与粉砂层的”搏斗“才算最终胜利。
零的执念
安全帽上的划痕记录着他的执拗:业代任内零事故,零险情,零投诉。办公室墙上挂着特殊“战绩图”——3号线14标新海大道站提前78天封顶,6号线甘振区间穿越南淝河管片拼装零渗漏、零破损。正是因为表现出色,他获得了年度“安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陈天旺:创新提速的“攻坚能手”
零瑕疵开通
2021年合肥轨道4号线通车前夜,陈天旺手持移交清单站在车站出入口:排水管网检测合格率100%、智能交通验收通过率100%、258套路灯全部亮灯。他负责的3标段创造"三零"纪录——市政工程移交零遗留、道路恢复零投诉、智能系统零故障。
全自动线路攻坚手
2024年8号线建设中,中北区间3号联络通道的岩石强度让钻头冒出火星。"他重新编排的施工时序图将破碎、清渣、支护三大工序精确到小时级,硬岩段日进尺从0.4米提升至0.8米,最终提前17天打通这条"钢铁走廊"。在控制室监测屏前,他指着金梅路站迁改进度曲线:"弱电线路割接必须在凌晨1:05-3:25完成,误差超过5分钟就启动B方案。"这种"手术刀式"的精准管控,让8号线提前10天达到全自动运行测试条件。
技术管理双引擎
文件柜里两本省级工法证书,多项团体和个人奖项证书,凝练着陈天旺13年现场攻坚的智慧。在8号线泉河路站建设中,他主导的基坑施工方案优化,创新采用"一期、二期动态调整+立体空间作业"模式,将弱电迁改与主体结构施工深度交叉,现场实施每日双调度机制。通过24小时轮班作业与工序动态调整,抢回关键工期,保障了8号线“全要素、高质量”开通。今年,他又投身代建中山东路工程,依旧高效率完成道路结构层施工。
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执着,是直面挑战的勇气,更是甘于奉献的初心。吴永生、陈天旺用脚步丈量城市地下脉络,用智慧破解建设难题,生动诠释了"五一工匠"的时代内涵。他们的故事,是合肥轨道人奋进的缩影,也激励着更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篇章。致敬工匠精神,致敬每一位为城市发展默默奉献的建设者!
信息来源 丨建设公司
一审丨侯跃;二审丨李丽媛;三审丨周卫东
点个“在看”每天收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