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对话:解码汉酱非遗IP的文化跃迁密码。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黔北湄潭,暮春的茶海翻涌着碧浪。当萨克斯的金属光泽流淌过茶垅曲线,当苗歌王的原生态唱腔激荡起茶芽震颤,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正在发生。

近日,"汉酱·非遗探中华(茶叶季)"在60万亩连片茶海中启幕,这是继去年"瓷器季"后,茅台集团以非遗为笔续写的又一文化长卷。

A
60万亩茶海中的沉浸式叙事


"茶是静默的诗,酒是流动的赋。"当汉酱“匠心传承”与湄潭“千载茶韵”交织,“非遗活态传承”画卷徐徐展开。

金色阳光洒满绿意,一垄垄茶树整齐排列,随着山势起伏往远处铺展……湄潭,这座被誉为“黔北小江南”的生态之城,以60万亩连片茶海书写着中国茶业的传奇。



自唐代《茶经》记载的“夷州茶”起,湄潭茶文化已绵延1200余年,其核心单品“湄潭翠芽”制作技艺于2015年入选贵州非遗,成为黔茶非遗的浓重一笔。

从瓷器季的"器以载道"到茶叶季的"草木传情",汉酱始终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将165道酿酒工序转化为可感知的匠心理念,把茶人"采天地灵气,焙人间至味"的执着升华为品牌叙事。



傍晚,落日将茶尖镀成金色琴弦。来自西藏的病人乐队用藏语酒歌叩击茶海,苗族歌王蝶当久的《对歌对到日落坡》则带着山野的露气升腾。这场在茶垅间铺展的立体声场,将现代摇滚与传统民谣编织成非遗的当代语汇。

由无人机编队组成的"流动五线谱"掠过茶海上空,实时捕捉的航拍画面通过5G技术同步至云端,让线上观众见证茶酒交融的魔幻时刻。

B
匠心酿造,时代经典!


从采摘到炒制,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在机械化生产的时代,湄潭茶人仍固执地保持着对传统工艺的敬畏。非遗传承人刘建辉30年如一日手工炒茶,双手布满老茧,他坚信“机器能复制外形,但手工赋予的温度,是茶的灵魂”。

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正是湄潭茶非遗传承的核心所在。"机器或许能复刻雀舌形态,但茶魂需要掌心温度来唤醒。"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与汉酱酒165道工序、三年窖藏的酿造哲学形成奇妙共振。



▲茅台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刘世仲

刘世仲强调:“湄潭茶人‘采天地灵气,焙人间至味’的执着,与汉酱‘道法自然、天人共酿’的匠心一脉相承。二者同为匠人、匠心、匠力造就的经典,是对非遗技艺最质朴的坚守。”

汉酱,作为茅台家族的一员,承袭了茅台酒的卓越品质和悠久历史,采用贵州本地红缨子高粱与小麦,结合赤水河的水,通过古法工艺,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和七次取酒,生产周期长达一年。其高温制曲、高温堆积与高温馏酒的独特工艺使其独具匠心。



一瓶美酒,承载着一种精神。汉酱将工匠精神的守正创新、东方美学的虚实相生,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让千年文脉在杯盏间续写新的传奇。由其打造的“汉酱·非遗探中华”文化IP,通过与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彰显了品牌的匠心精神,更赋予产品独特的人文温度。

从瓷器的"器以载道"到茶叶的"草木有情",汉酱的非遗探中华之旅,正以持续的文化解码力,将博物馆里的活化石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生活仪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