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四女寺水利枢纽的闸门缓缓升起,长江、黄河与运河之水在此交汇,轰鸣声仿佛在讲述一场跨越千年的重逢。岸边垂柳轻拂,几位晨跑者沿着新修的马拉松赛道疾驰而过——这幅画面,正是今日德州的缩影:古老运河重获新生,水系连通工程不仅让断流百年的河道苏醒,更激活了整座城市的文旅脉搏。
当马拉松赛道遇上千年运河:水脉复活催生文旅新场景
“怎么说呢,以前这河道干得能种庄稼,谁能想到现在成了‘网红’打卡地?”站在四女寺镇民宿露台上,老板李志刚指着脚下碧波荡漾的运河感慨。2022年4月28日,随着南运河节制闸开启,京杭大运河百年后首次全线通水,德州段沿岸迅速蜕变为“全季旅游黄金带”——春日的油菜花海从堤岸蔓延到天际,夏季皮划艇爱好者逐浪而行,秋收时节河畔稻田艺术展吸引摄影发烧友,冬季冰灯节更是让古运河化身光影长廊。
更具巧思的是德州人的“一道两用”智慧。2024年建成的首条国际马拉松赛道,竟是由减河、岔河防汛堤顶路改造而来。42.195公里的赛道全程无障碍,跑者途经湿地观鸟区时,还能瞥见河道清淤船正在作业。“你懂的,这种‘一边比赛一边看工程’的体验,全世界独一份!”参加德州运河马拉松的跑友王茜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赛道旁特意保留的旧闸口锈迹,与新建的亲水平台形成时空对话,难怪网友们戏称这是“会讲故事的跑道”。
从“九龙治水”到“一屏统管”:三通六带织就水网文旅融合网
话说回来,德州能把“水文章”做得风生水起,离不开那套被称为“水利界变形金刚”的《三通六带》战略。在禹城市水利局的智慧调度中心,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令人眼花缭乱:徒骇河每秒流量、丁东水库蓄水量、甚至沿线23处文旅景点的瞬时客流量都清晰可见。“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政,现在‘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三通打底,文旅融合带就像串珍珠的线。”水资源工程师张昊边说边演示如何用系统给金山寺景区优先调配生态用水——屏幕上代表水流的蓝色箭头立即转向文化景观区。
马颊河的蜕变最能体现这种系统思维。工程团队在拓宽河道时,特意在护坡植入15组大禹治水浮雕,某处转弯堤岸甚至暗藏声控装置——游客念出《禹贡》片段,就会触发水流特效。“本来只是防洪工程,结果成了国学教育基地,周末好多家长带孩子来‘解锁’治水典故。”河道管理员老周说起这事,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成了波浪线。
祥云桥与网红庙会:水生态红利惠及寻常百姓
在平原县马颊河辛桥滨河公园,七十岁的赵大爷每天雷打不动要来遛弯。“早些年这河臭得苍蝇都不落脚,现在你看——”他掏出手机展示上周拍的照片:晚霞中的祥云桥倒映水面,中式斗拱与钢结构碰撞出奇异美感,桥头庙会摊位飘来香油果子(德州传统小吃)的香气,混着说书人演绎《运河号子》的浑厚嗓音,构成最地道的市井烟火气。
这座2024年底通车的景观桥,意外带火了小王庄村。村民们把废弃渡口改造成“运河记忆馆”,用老船桨、纤绳布置出沉浸式展厅,春节期间的“网红桥庙会”更是单日吸引3万人次。“我们村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都回来开民宿、摆小吃摊,怎么说呢?这叫‘靠水吃出新花样’!”村支书马建国蹲在桥头,边帮游客拍打卡照边乐呵呵地说。
古闸新生与未来想象:当水利工程变身文化路由器
站在四女寺枢纽新建的观景平台远眺,会发现个有趣现象:北侧保留着明代“分水兽”石雕,南侧却是AR导航屏,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运河船队全息投影。这种“混搭风”恰恰暗合德州的水系治理哲学——用现代技术激活历史基因。潘庄灌区的智慧泵站外墙,用光伏板拼出《漕运图》像素画;庆云县在德惠新河清淤时,特意将挖出的北宋沉船残骸制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更令人期待的是“水系元宇宙”试验项目。戴上VR眼镜,游客能化身清代漕工体验“过闸斗水”,或参与虚拟放河灯祈福——这些听起来科幻的场景,其实已在德州水利博物馆试运营。“水利工程不该是冷冰冰的水泥堆砌物,而应该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路由器。”项目负责人陈颖的这句话,或许道破了德州水文旅崛起的核心密码。
夕阳西下,减河湿地的芦苇荡被染成金色,骑行爱好者沿着水岸绿道穿梭而过,远处传来运河马拉松训练营的加油呐喊。此时再回望那座重获新生的四女寺闸口,突然觉得它像极了今日的德州:古老河道里奔腾的不仅是江水,更是一座城市因水而兴、向水而新的澎湃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