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沉浸式党课《船歌》宣传海报。
4月29日下午三时,随着百年戏台秋白堂剧场内第一声船笛的响起,由安徽文都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精心打造、桐城市黄梅戏剧团倾情演绎的沉浸式党课《船歌》正式开讲,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盛宴。这部以“船”为意象,载着观众穿越建党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大历史时空的红色剧目,不仅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红色信仰,更为桐城文旅融合发展增添了革命文化元素。
《船歌》的诞生,源于对桐城本土革命历史的深刻挖掘与艺术再现。编剧卓雷在创作之初便明确目标:“我们希望观众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亲历者’。”为此,《船歌》主创团队深入挖掘桐城革命史料,走访烈士故居,甚至将六尺巷“礼让”文化巧妙融入剧本之中,力求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用艺术语言让年轻一代产生情感共鸣。
图为党课现场。
《船歌》导演孙恩琰在采访中透露:“剧中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都经过反复考证,既还原历史细节,也符合现代审美。”为达到这一目标,《船歌》剧组不仅邀请中国戏曲学院、日照艺术剧院的导演对演员进行专业指导,还斥资升级秋白堂剧场,引入国际领先的沉浸式演绎系统,为观众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听课体验。
当剧中人陈乔年高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时,当《国际歌》旋律五次在剧场内响起时,全场观众含泪应和,激越的歌声响彻剧场。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在音符中交融,信仰的力量穿透百年岁月,直抵人心。
“这不仅是党课,而是一场精神洗礼。”观众刘德宇在观演后激动地说。他提到,当演员喊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自己仿佛真的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脉搏。
这堂党课首讲现场,这样的情感共鸣比比皆是:特务围捕陈延年时,观众屏息攥拳;钱壮飞破译密电时,观众的心随之高悬;渡江战役的号角响起,观众齐声高呼“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观众毕安妮表示:“我从来没有想过,看一部党课剧目也能这么投入。演员们的表演太逼真了,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些革命先烈在为理想而奋斗。”
图为党课现场。
“能在这盛世相聚,真好!”陈乔年的这句台词,成为整场演出最温暖的注脚。对于年轻观众而言,剧中“自带流量”的革命偶像极具吸引力。“陈延年、陈乔年是‘觉醒年代’的顶流,当他们在舞台上回到家乡,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95后导演孙恩琰在采访中笑称。
“00后”演员张传舟、魏安鹏为塑造陈延年、陈乔年这两个角色,不断地揣摩台词和动作,在细节上深究,甚至与烈士后人对话,力求尽善尽美。“我的表演不是复刻历史,而是与百年前的青年对话。”他们的感悟还被编剧写进台词。“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你们的一生。”两位演员的感悟,折射出年轻一代对红色精神的深刻理解,也为桐城文旅融合注入恒久动力和活力。
《船歌》通过“空间重构-道具隐喻-互动仪式”的创新模式,构建起可体验的“精神场域”。在《夜行之船》章节,观众化身1931年的地下党员,参与钱壮飞截获密电的历史时刻,紧张感被推向极致。
图为党课现场。
1949年,桐城百姓拆门板、献棺材支援解放军渡江的一幕也再现荧幕。“现在年轻人可能觉得夸张,但历史上,真有船工把寿材改成船板啊!”桐城市黄梅戏剧团演出部主任姚琴是这次《船歌》的统筹和舞台监督,同时在剧中扮演参与学潮的女学生,她透露,剧团全员出动排演大戏,每人都身兼多个角色,9天的集中排练不仅没让大家感到疲惫,反而看到了新希望,越演越有劲头:“我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逼真的道具服装以及精湛的表演,把观众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让他们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我相信,只有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更好地传达红色主题。”
《船歌》成功开讲,标志着六尺巷景区实现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向红色文旅体验的转型升级。安徽文都景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金芳表示:“讲授《船歌》党课,不仅为游客带来‘可听、可看、可参与’的红色文旅新体验,更进一步深化了红色教育的内涵,助力桐城文旅产业的持续繁荣。景区计划推出红色研学路线,串起桐城的革命文化地标,并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李金芳透露,《船歌》将作为常驻剧目定期开讲,未来还将推出续集,形成红色IP矩阵。
面对未来,桐城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赵亮充满期待:“《船歌》证明了红色教育可以‘既叫好又叫座’。”他相信,随着《船歌》的持续开讲和红色研学路线的推出,桐城的红色文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吾辈接桨!继续航行!”的誓言第三次响彻剧场时,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息。在六尺巷的青石板上,仿佛回荡起百年前那艘小船的摇橹声——它从历史深处驶来,载着初心与信仰,正驶向更壮阔的复兴航程。而《船歌》这首未完待续的旋律,也将继续在桐城乃至更广阔的天地间回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
▌来源:桐城新闻网
▌责编:木子 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