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勇敢的化身,是责任的担当。南京市越剧团(下称“南越”)新创大戏《英雄少年》将于5月4日青年节当日开演。继《织造府》中南越旦角新秀崭露锋芒,今年同代际的八位女小生也将在《英雄少年》中集体亮相,刻画洋溢家国情怀、充满报国之志的杨家将青少年英雄群像。开演前夕,江南时报记者采访了主创团队,聆听他们的创作经历。
突破表演惯性,艰苦逐梦展现不懈追求
自北宋中叶起,杨家将的故事便传唱不息。此次创作《英雄少年》,编剧罗周把全剧的“戏眼”聚焦“八子去,六子回!”这句词,聚焦在出征金沙滩的战争前三天,以细腻的笔触勾勒杨门儿郎的义无反顾。南越的年轻女小生演员们出新、出奇、出情的越韵武打也将成为本剧中一个个崭新的舞台亮点。对此,记者采访了南越的两位优秀青年演员。
丁沛孜在剧中饰演“杨家七郎”杨延嗣。七郎活泼可爱没心机,拥有冒险精神,总是探求新鲜刺激的事物,时常为众兄弟添麻烦,但同时也带来不少欢乐,因此在杨家最为受宠。“与往常我们塑造的儒雅小生相比,杨家兄弟颇具英雄气概,武将之气尤为突出,我们要打破以往的书生气去塑造一个全新的武将形象,边唱边打非常考验我们的体力。”丁沛孜说,《英雄少年》的舞台表演节奏快、强度大,一场戏下来体能消耗巨大,“动作要求刚劲有力、干脆利落,而我们的动作习惯往往更偏柔和、细腻。这需要刻意改变自身的动作习惯和表演力度。”
杨咏琪饰演内敛沉稳、有勇有谋,心思细腻的“杨家六郎”杨延昭。在杨咏琪看来,“角色比较秀气,但也要表演出与生俱来的男子气概。面对家人兄弟的生死与共,与心爱女子的忍痛分别,以及对于辽兵敌人的冷眼杀气,角色的情绪转换是一大难点,对于刚毕业的我来说有点难把握,所以压力也比较大。”
训练中,女小生们膝盖摔破了,扎起绷带继续“跪”;手背扎伤了,涂好伤药继续“摔”;脚腕扭伤了,套上护腕继续“打”;肩膀戳疼了,贴上膏药继续“滚”;“飞脚翻身滚地旋转”“360度拧身飞旋卧鱼”“连续蹉步凌空摔叉”……女小生们一遍遍苦练,汗流浃背,身上伤痕遍布。
“这些一般是京昆男演员才能展现的高难度技巧,女孩子们都攻克下来了,但我还是不怎么满足,还是一轮轮地按照要求逼着她们练到完美为止。”作为该剧导演,一级导演、梅花奖获得者翁国生特别提到了南越女小生的执着坚持,“这部戏不同于她们以往所演的剧目,这部戏所要展现的戏曲‘四功五法’和‘唱做念打翻’的基本功非常繁重,所以我非常严格地训练指导,甚至‘折磨’她们。”
数月的起早贪黑、一日三班,让女小生们的身段和基本功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轻盈快捷,诸多载歌载舞、边唱边打的重场戏也得以亮丽展现。
创新舞美唱腔,时代赞歌唱响爱国情怀
创作中,舞美场景展现出跳跃、多变、叠化、灵动、流畅的审美意境。翁国生和舞美设计盛小鹰数轮的碰头商量,几易其稿,巧妙组合起寓意山峪、雄关、营帐、校场、府邸、塔楼等整体舞美意象的舞台支点,构筑成剧作所需要的各种快速转换的戏剧场景。“凝重、压抑、悲戚、凄情是这个戏总体的舞美效果和气氛元素,我嘱咐舞美一定要突出悲情历史剧的厚度、沉重,要体现出传奇剧的离奇、夸张,还要展现出青春男儿戏的浩然、大气。”翁国生说。
流派是越剧声腔的特色,流派是越剧表演的灵魂。本剧的唱腔设计尽量回归越剧流派声腔的本体,突出越剧唱腔旋律的原汁原味,运用竺派、毕派、尹派、徐派等越剧小生流派唱腔以及商派老生,戚派、王派花旦和周派老旦的唱腔韵味,来鲜明塑造“杨家儿郎”“杨老令公”“佘太君”“柴郡主”等剧中主要人物。
本剧的唱腔使“传统元素与现代方式”相结合,“内在本体和外在创新”相交融,“老声腔和新形式”相嫁接。主创团队根据演员自身的嗓音条件,运用演员不同的音区配合、各流派行当的嗓音特性来进行科学的唱腔处理和设计。特别是展示剧中人物内心矛盾的“多重唱”唱段,将会有独特的创新意识。翁国生透露,这些“多重唱”的唱腔,会成为本剧中非常震撼的情感唱腔高潮点,会对本剧主题立意的提升、人物情绪的喷发起到很大的铺垫和推动作用。
剧中少年在面对家国大义时的勇敢抉择、无畏向前,与五四精神相契合。参与演出五四青年节当日推出的《英雄少年》,南越两位优秀青年演员深感荣幸。杨咏琪表示,作为青年演员,在饰演角色的同时,应当领悟、传承他们的爱国精神。丁沛孜希望能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青年力量,激励更多年轻人担当起时代使命,“也期待更多人关注和喜爱我们的作品,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部戏彰显出来的深刻剧旨和人物的崇高意境,恰好展现了爱国情怀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永恒内核与力量。”翁国生相信,《英雄少年》最后的舞台呈现一定会给所有的观众带来特别的惊喜和感动,杨家儿郎在金沙滩生死决战前不知生死、不畏生死、不惜生死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让所有观剧者得以感悟、得以敬畏。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南京市越剧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