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大学生不能扫马路?我偏要在这个岗位上干出点名堂!”17年前,一句赌气的话,让“80后”大学生陈豪杰踏入了环卫行业,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谁能想到,这个戴着黑框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真的从普通环卫工干到全国劳模!17载风雨兼程,他用汗水与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全国劳动模范陈豪杰
“扫马路,他吃不起这个苦”
2008年,一张刊登在《新闻晚报》上的招聘启事,意外改写了陈豪杰的人生轨迹。当时,长宁区公开招聘大学生道路清扫工,陈豪杰的父亲看到消息后,随口说了句:“扫马路,他吃不起这个苦。” 没想到,这句看似无心的话,却彻底点燃了陈豪杰的好胜心。“谁说我吃不了这苦,我不仅要坚持下来,还要干出点名堂!” 带着这份倔强,陈豪杰通过笔试、面试,进入上海高洁环境卫生服务公司,成为长宁区首批大学生环卫工。
入职后,艰苦的工作环境成了第一道难关。他负责的虹古路是长宁区最繁忙的路段之一,菜市场、小商铺密集,日均垃圾量是普通路段的数倍。寒冬腊月,他的手指因频繁抠掏垃圾而皴裂出血,即便缠满胶布仍坚持作业;盛夏酷暑,沥青路面烫得双脚发麻,汗水浸透衣衫也顾不上擦拭。“能吃苦”是陈豪杰同事们对他一致的评价,一位和他同时进入公司的员工告诉“宁宁”,“有了困难,他总是冲在最前面。”
比身体劳累更难熬的是心理关。清扫路段就在家附近,总被熟人撞见。为了避免尴尬,他曾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仍被邻居认出。面对异样的目光和议论,他一度动摇,可想起当初的承诺,还是咬牙坚持:“我凭本事吃饭,没什么抬不起头的!”
“垃圾车咋总装不满?”
面对繁重的工作,陈豪杰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思维优势搞创新。在清运过程中,他发现垃圾车总装不满,便用废弃木板加装车厢挡板。改装后单车载量提升50%,往返次数减少30%,大大提高了清运效率。此后,他又陆续摸索出油污路面快速处置法、垃圾清扫效率提高法等创新举措,还自创“流动保洁法”,随身携带夹子和垃圾袋,随手捡拾垃圾,显著改善了辖区路面环境 ,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2015年升任清道班长后,他将创新推向纵深。他深入研究不同路段特点和人流量,科学调配人员与设备;打破传统人力保洁模式,将电动快速清扫车、多功能扫路机与人工清扫相结合,实施差别化管理;通过建立“一路一档”“一路一策”,让保洁工作更加精细化。
2018年,陈豪杰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7年来,工作室规模不断扩大,成员从5人发展到9人,涵盖党员、高学历人才和技术骨干,业务范围也从道路保洁拓展到清厕、清运、机修等多个领域。他带领团队多次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作业流程,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为老服务等活动,打造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与社区共建联建,切实解决居民的诉求。2023年,工作室获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行业标杆。
陈豪杰还是上海市人大代表,他立足自己的岗位,积极为环卫行业发声。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制定过程中,他提出垃圾分类源头处置、改进垃圾袋材质等建议;为推动长宁区公园城市建设,他建议增加绿化面积、完善公共设施;他还针对老旧小区改造、绿化管理等民生问题积极建言献策。目前,他提出的13条建议中已有5条被采纳实施。
“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
捧起“全国劳动模范”奖章时,陈豪杰难掩激动:“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环卫工人的认可。它让我坚信,平凡的岗位也能创造不凡的价值。” 但他也深知,荣誉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我要把劳模精神传递给更多人,让大家看到环卫工人的价值和尊严。”
在他看来,环卫工作虽平凡,却承载着守护城市的重要使命。“我们清扫的不仅是街道,更是城市的尊严。” 他常说,做好环卫工作需要“三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责任心让他坚守岗位,细心帮他发现卫生死角,耐心使他不厌其烦地重复劳动。
陈豪杰告诉记者,他还将继续扎根环卫一线,以更高标准做好本职工作。他计划进一步完善“一路一档”“一路一策”管理模式,引入更多智能化手段,推动环卫工作提质增效;同时,他希望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传帮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让更多人看到,只要心怀热爱、勇于创新,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光彩。
17载春秋,陈豪杰用扫帚丈量城市的温度,用汗水诠释劳动的价值,用创新书写职业的尊严。从环卫工人到全国劳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份坚守与匠心,正是新时代劳动者最动人的写照。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撰稿:李媛媛
编辑:程 前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