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的振兴,不是靠观念的改变,也不是学历高低,而是产业的支撑!
近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发布2025年单独考试招生章程,其中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向本科毕业生招生,计划招生135人,毕业后发放专科毕业证。
这条被调侃为“本升专”的招生简章引起舆论高度关注。
学校在回应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是因为有强劲的市场需求,换句话说,能保障就业;第二,这些专业对人才素养要求较高,一般专科生源无法满足培养要求,于是就只能从本科生中选择新的生源。
校方的反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道理:核心是需要高端制造业的支撑,依靠体面的工作,而非观念,更不是学历本身的高低。
长期以来,虽然国家大量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不理想,基本上成了淘汰教育的兜底: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往往是学生用家长最不得已的选择。大量的专家把此归结为学生与家长的观念,对职业教育的歧视,甚至认为是学历太低导致的,一方面在呼吁家长学生改变观念的同时,一方面不断推高职业教育的学历,从中职到高职,再到职业本科,甚至试图推出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以提振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次郑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本升专”操作再次提醒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不理想,绝非观念与歧视的问题,也并非学历问题,如果你能给学生提供一份体面的工作,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不重要,本科后也可以再学一个专科。
谁能提供体面的工作?高端制造业。
高端制造业,一方面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较高,与之相匹配,也能提供理想的薪资待遇,或者说体面的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支撑起了发达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双元模式就是其中的典范。企业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于是直接参与这些职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提供了丰厚的薪酬待遇,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
当我们盛赞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的时候,不要忘记,德国发达职业教育的背后是强大的制造业。根据相关资料,德国的制造业占GDP的20%以上,而全球高端制造业中,德国占比也最高。
与之相反,美国职业教育的落后背后是美国制造业的滑坡。80年代后,美国制造业全面转移海外,没有了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也就没有了基本的需求,何来发达的职业教育?没有门槛的服务业,比如餐馆、酒店的服务员,需要发达的职业教育吗?显然不需要。所以美国的职业教育就全面陷入了泥潭。
这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本升专”相关专业都与高铁相关。而高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头把交椅”,所以才能形成这样的循环。
中国早期能与之媲美的就是互联网大厂。
互联网在中国飞速发展时期,互联网大厂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水平写程序的“码农”来开发产品与应用,为争夺优秀的码农,互联网大厂都抛出了诱人的高薪,于是包括清华北大等在内的著名大学的毕业生,纷纷转向“码农”。严格讲,码农本身就是一种职业教育,写代码并非著名大学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内容,也不是他们的培养目标。事实上早期的码农很多都不是学计算机的,而是数学、物理、土木这类以数理为基础的学科专业,在相关专业薪资不理想的情况下,这些著名大学的毕业生纷纷转向写代码,因为优秀的知识储备与强大的学习能力,经过“大厂”短期的培养就可以迅速胜任,一度占领了各大互联网大厂。
从这个角度来说,职业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产业的支撑,即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而不是老百姓的观念与歧视,更不是学历歧视,就如这次的本升专。
这个事件也再次提醒我们,职业教育的发展,决不能陷入学历提升的误区,当下试图通过推高职业教育学历改善学生与家长观念,吸引考生报考的做法更值得商榷:老百姓的诉求很简单,有体面的工作即可,否则研究生也没有用,更是浪费!
原文发表于“新京报”微信公众号,配图来源:创客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