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之后二战全面爆发,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德军就征服了法国、荷兰、比利时在内的大部分西欧地区。但是在面对英国的时候希特勒却碰了壁,面对英吉利海峡德军没有太好的办法,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希特勒会继续和英国死磕,但没想到希特勒放着一个英国不消灭,转而去打击苏联去了。这是什么操作?要知道苏联和英国的体量完全不一样啊?当时的苏联总人口接近两亿,工业水平也是世界前列,希特勒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
希特勒不觉得苏联是一个硬骨头
希特勒坚定打击苏联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苏军在苏芬战争中打得很差,而且在苏联之前,俄国陆军的名声大多靠兵力多,不怕死撑起来的,其他欧洲国家对于俄国军队的印象就是茫茫多的“灰色牲口”。当然俄国确实有人海战术的本钱,在二战前苏联总人口达到了1.93亿人,同时期美国只有1.3亿人,中国和印度也都只有四亿人左右。
但是希特勒对于苏联的人口优势不太担心,因为在二战中影响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是人数,而是技术兵器。所以希特勒不太关心苏联的人口优势,而是苏联的技术兵器数量、比如坦克数量、飞机数量等重武器。起码在开战之前,德国人可不觉得苏联算什么“科技实力强大”。
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二战还没爆发的时候,古德里安拼命吹捧坦克的作用、认为坦克的数量就能决定战争的走向。在他写的某篇关于坦克的文章中,他推测苏联有超过5000辆坦克、装甲车。而在这时期,德国全国也没有5000辆坦克装甲车、希特勒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把古德里安叫过去,说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根据情报苏联人没有这么多坦克,让他赶紧修改一下。
德国人的错误判断
在德国和苏联打起来之后,古德里安惊讶的发现:“光前期苏联人节节败退的时候丢弃的各种装甲车、坦克数量就超过了5000辆。”德国人的情报部门出现错误了,事实上这不是最后一次德国情报部门如此拉胯,德国情报部门在整个二战期间都在拖德国后腿,让德军付出了无数沉痛的代价。
除了情报拉胯之外,德国对闪电战这种战术的认知也不清楚。在战争初期连发明闪电战的德国人也不知道这种战术的潜力如何。坦克和装甲车实际上是一种远高于步兵移动速度的作战单位。德军经常使用钳形攻势将苏军由一个整体分割成数个小部分,再让步兵跟上形成包围圈,最后围歼包围圈内的苏军。
但这种战术有两个缺陷,一是一旦装甲部队突进的距离太远,会造成装甲部队和步兵脱节,如果装甲部队被包围,而步兵又无法支援,后果不堪设想。另一点是闪电战对于后勤要求很高,装甲部队个个都是后勤消耗大户,一旦后勤跟不上,再精锐的部队也要完蛋。这一点在苏德战争中已经上演过无数次了。
但是德国毕竟没有上帝视角,希特勒在1940年看到的是不列颠空战德国打输了,而且还输得很难看。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光靠德国那孱弱的海军完全不是皇家海军的对手。但是东边的苏联看起来不是太难对付,首先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已经暴露出自己的不足了,再根据情报部门的分析,苏军装甲部队也很弱小。
德国觉得打苏联不会比打法国艰难。在这些德国高层看来,苏联就是一个人就多一些,地盘大一些的法国,而德军要做的无非是多突破几道防线,多歼灭一些苏军罢了。基于此希特勒敢喊出:“三个月灭亡苏联”的口号(不知道为什么德国和日本都喜欢三个月),但事实给了德国响亮的一耳光,苏联不是纸老虎,而是一个八块腹肌的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