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爱军(前)在巡边路上。
“独竹难成篷,孤户难为寨。”哼着这首佤族歌谣,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踏上了巡边路。腰间的手工刀叮当作响,陪他走过20余年70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这个斑驳的“老伙计”,镌刻着这个边境村从贫瘠到富足、从守望到共进的沧桑巨变。
“我这一辈子,就为三件事:筑梦、团结、守边!”赵爱军咧嘴一笑,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坚定。今年56岁的赵爱军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可在他心里,荣誉不是奖章,而是村里新修的产业路、各族同胞共跳的团圆舞。赵爱军把党的嘱托化为佤山深处最坚实的“三好”答卷:“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曾经,龙乃村是一个落后的边境村寨,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村民们说:“谁能把这条路修通,我们就信他。”赵爱军接下了这个挑战,带领村民用3个月时间,修通了7公里毛路,结束了村寨通行难的历史。
“现在,一脚油门就能到县城。”赵爱军自豪地说,路通了,产业也活了。为拓宽致富渠道,他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产业、蜜蜂养殖等,还探索“农旅结合”模式,打造特色旅游景观,开发农特产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吸引了不少游客。“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一起富才算富。”这是赵爱军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龙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7.4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
物质生活改善只是第一步,更要让各族群众在精神层面交融。“如何让不同民族真正融合?”赵爱军思考过后给出答案:文化搭台,情感交融。
于是,他组建了村文艺队,每逢节假日,龙乃村都会举办“村晚”和“村BA”篮球赛。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更成为各民族交流的纽带。“以前过节大家各过各的,现在大家聚在一起,亲如一家。”赵爱军说。
为促进村里青年交流,赵爱军多方筹措资金,在村里建起了标准五人制足球场,安装了8盏照明灯,并组建起龙乃村足球队。如今,这支白天干活、晚上踢球的足球队已经走出大山,得到了外界的关注,更让村里的凝聚力与日俱增。
夕阳西下,赵爱军走到了巡边路的尽头。“这条路上每一寸土地我都熟悉。”赵爱军说,边境线离最近的村民家仅200米,为了增强村民的守边意识,他编了一段顺口溜:“户户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放牛就是在巡边,采茶就是在守边。”
累计巡边7000多公里,山高坡陡、毒蛇出没也从未阻挡这位佤族汉子的坚定步伐。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连成了边境线上最坚实的生命线,见证着一个共产党员对祖国最质朴的忠诚。(记者 隋鑫 李春林 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