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隔壁老王,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辆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小米SU7(参数丨图片)。说实话,一开始听说小米要造车,我还真没当回事,毕竟跨界造车的企业多了去了,真正能站稳脚跟的没几个。可没想到,雷军这次是真下了狠功夫,SU7一上市就直接引爆市场,4月份销量直接干到28000台,这成绩放在新能源车市场里绝对算得上是现象级的表现了。
先说说这车的外观设计。小米SU7的造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那个低趴的车身线条和溜背式车顶,运动感十足。前脸的设计很有攻击性,水滴形的大灯组配上矩阵式自适应照明,晚上开出去辨识度极高。车尾的光环造型尾灯和电动后扰流板也是点睛之笔,尤其是扰流板能在不同角度调节,高速行驶时能提供130公斤的下压力,稳定性相当不错。有人说它长得像保时捷Taycan,但说实话,这个价位能做出这样的设计水准,已经算是超值了。
坐进车内,第一感觉就是科技感爆棚。16.1英寸的中控大屏搭载了骁龙8295芯片,操作流畅度堪比高端手机,五屏联动的设计让信息交互更加直观。座椅的舒适性也不错,尤其是Nappa真皮版本,坐上去柔软透气,长途驾驶也不会觉得累。
三辐式方向盘上还有个Boost模式按键,按下之后20秒内能爆发出超额扭矩,偶尔想体验一把推背感的时候特别实用。中控台保留了一些物理按键,这点我很喜欢,毕竟开车的时候盲操比在屏幕上划拉要安全得多。
动力方面,SU7提供了三个版本。标准版是后驱长续航,73.6度磷酸铁锂电池,CLTC续航700公里,零百加速5.28秒,日常通勤完全够用。Pro版续航提升到830公里,电池换成了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智驾硬件也更高级。Max版则是四驱性能怪兽,101度麒麟电池,800V高压平台,零百加速只要2.78秒,最高时速265公里,这个数据已经能和一些性能车掰手腕了。实际开起来,底盘调校偏运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加上CDC减振器和空气弹簧,过弯时的支撑性很好,路感清晰但不会太颠,算是兼顾了舒适和操控。
智能驾驶是SU7的另一大亮点。标准版搭载的是小米Pilot Pro,而Pro和Max版则是更高级的Pilot Max,配备激光雷达,支持城市领航功能。变焦BEV技术、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和道路大模型这三项创新让它的智驾表现相当靠谱,尤其是无图方案适应性很强,不会因为高精地图缺失而影响使用。目前城区领航已经覆盖了100个城市,未来还会继续扩展,对于经常跑长途的人来说是个不小的福音。
说到价格,SU7的定价策略确实很小米。标准版21.59万,Pro版24.59万,Max版29.99万,这个区间正好卡在了特斯拉Model 3和比亚迪汉之间,性价比相当突出。尤其是对比保时捷Taycan动辄百万的售价,SU7 Max版的性能已经接近,价格却只有三分之一不到,难怪网友戏称它为“平民保时捷”。而最近推出的SU7 Ultra更是把性能推向了极致,1548马力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1.98秒,最高时速350公里,甚至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跑出了2分09秒944的圈速,比保时捷Taycan Turbo GT还快近2秒,售价却只有81.49万,不到后者的一半。
不过话说回来,SU7也不是没有缺点。作为小米的第一款车,品控和售后体系的成熟度还有待观察,尤其是Ultra版本的高性能部件维护成本肯定不会低。另外,虽然续航数据看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使用中受环境和驾驶习惯影响,可能会打些折扣。还有就是交付周期问题,目前订单火爆,提车等待时间可能会比较长。
总的来说,小米SU7确实是一款让人惊喜的产品,它用实力证明了跨界造车也能玩得转。无论是设计、性能还是智能化,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再加上小米一贯的高性价比策略,市场表现火爆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预算在20-30万区间,想要一辆兼具性能和科技的电动轿车的消费者来说,SU7绝对值得考虑。至于Ultra版本,更适合那些追求极致驾驶体验的性能控,毕竟不是谁都能驾驭得了1.98秒破百的猛兽。雷军这次押上全部声誉的豪赌,现在看来是赌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