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那个理学盛行、礼教森严的时代,女子的言行被诸多规矩所束缚,而尼姑更是被视为斩断尘缘、一心向佛的修行者。



然而,在临江青石镇郊的女贞庵中,却有一位尼姑陈妙常,以一首大胆的《西江月》,倾诉了自己内心炽热的春思,令无数男人读后都为之脸红,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别样的传奇。

陈妙常本出身于临江的官宦之家,自小体弱多病,父母无奈之下,将她舍入空门,希望借助佛门的清净,让她远离病痛与灾祸。

在女贞庵中,陈妙常开启了与青灯古佛相伴的日子。庵中生活虽清苦,却也给了她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她勤奋好学,诗文方面造诣颇高,所作诗文俊雅清新,字里行间透着不凡的才情。同时,她对音律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经过不断钻研,琴艺更是炉火纯青。

时光流转,陈妙常渐渐出落得亭亭玉立。十五六岁时,她仿佛一朵盛开的鲜花,容光焕发,秀艳照人。加之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时间,声名远扬。她的琴声,如潺潺流水,似山间清风,常常吸引众多宿住女贞观的客人前来聆听。



每至夜晚,明月高悬,清风徐来,陈妙常端坐于庵中庭院,轻抚琴弦,那悠扬的琴声便飘散在夜色之中,让人为之沉醉。

一日,淮西人张于湖,这位进士出身的才子,奉派出任临江县令。在赴任途中,他来到临江县境的青石镇,舍舟登陆后,选择夜宿镇外山麓的女贞庵,打算在此歇息两日,再精神饱满地走马上任。

正值初秋时节,夜晚月白风清,张于湖漫步于月下山间,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忽然,一阵铮铮琮琮的琴声传入他的耳中,那琴声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的脚步。他循声走去,转过假山丛树,眼前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

只见陈妙常身着宽袍大袖的尼姑服饰,端坐在庭院之中,专注地弹奏着古琴。月光洒在她的身上,仿佛为她披上了一层银纱,更增添了几分出尘之美。张于湖被这美妙的琴声和眼前的佳人所吸引,静静地站在一旁,沉醉其中,直到一曲终了。

后来,潘必正也来到了女贞庵。潘必正与陈妙常相遇后,两人开始有了交集。潘必正见陈妙常才貌双全,心中好奇,便问她:“人言,非经大难,不入空门,姑娘才貌出众,何事看破红尘?”

陈妙常轻声答道:“人思病时,尘心自减;人想死时,道念自生。皈依佛门,乃获永生,又何必一定要经过大难呢?” 她的回答,透着一种超脱的淡然,却也隐隐让人感受到她内心深处或许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此后,潘必正时常找陈妙常交流。一日晨起,他兴致勃勃地来到东厢,找到陈妙常,说是夜来填词一阙,烦请她斧正。陈妙常接过松花笺,只见上面写道:“清风明月女贞庵,方外地;物我两忘好修行,活种仙。绝世容颜琼姬态,倾城国;淡装全无半点俗,荆山玉。” 陈妙常读罢,不禁大为欣赏。

从这首词中,她感受到了潘必正对她的赞美与欣赏,从此,她对潘必正多了一份好感。自那以后,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弈棋品茗。在一来二往的交流中,彼此的关系快速熟稔起来。随着关系的亲近,潘必正渐渐能够登堂入室,进入陈妙常的禅房。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潘必正无意间看到了陈妙常夹在经卷中的一阙艳词:“松院青灯闪闪,芸窗钟鼓沉沉,黄昏独自展孤衾,欲睡先愁不稳。一念静中思动,遍身欲火难禁,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

这首词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潘必正心中激起了千层浪。他看后,大为惊讶,心中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情感防线,竟在此时轰然崩塌。他闭目冥想,一幅松风夜静、青灯明灭的深宵画面展现在眼前:空帏孤衾,辗转反侧,青春的胴体,翻腾于无尽的苍茫里,那不正是梦寐以求的妙龄艳尼陈妙常吗?

潘必正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他决定回应这份情感。于是,他展纸濡毫,也填词一阙:“玉貌何傅粉,仙花岂类几品,终朝只去恋黄芽,不顾花前月下。冠上星移北斗,案头经诵南华,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 填好后,他将词放在陈妙常的案头。

陈妙常看到潘必正的词后,心中一惊,埋怨他枉读四书五经,不该逾越礼法而填写淫词。潘必正却单刀直入地讽刺道:“出家人都‘强将津唾咽凡心,怎奈凡心转盛’了,读书人难道就不许问问‘未知何日到仙家,曾许彩鸾同跨’吗?”



陈妙常顿时羞红满面,低头忸怩道:“你怎么偷窥他人词稿!” 但随着秘密被戳穿,陈妙常的防御阵线上,乍然露出一个巨大的缺口。潘必正怎能错过这个机会,他乘胜追击,一步步走进了陈妙常的内心。

最终,这位貌若天仙的美貌女尼,成了潘必正爱的俘虏。此后,两人夜夜缠绵于禅榻,在阵阵梵音寺钟声中,这原本修身养性的佛门净地,竟成了谈情说爱的所在。

日子一天天过去,神女下巫山,云情雨意浓。然而,几度春风过后,陈妙常发现自己珠胎暗结。

这个消息让她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与忧愁之中。一日,她满面愁容,珠泪盈眶,从袖中掬出一幅彩笺递给潘必正,上面写道:“眉似云开初月,纤纤一搦腰肢,与君相识未多时,不知因甚裙带短些儿。见茶饭不飨常似病,终朝如醉如痴,此情尤恐外人知,转将心腹事,报与粉郎知。” 潘必正看罢,不禁大吃一惊。

他深知此事一旦败露,后果不堪设想。当天,他便匆忙赶往临江县城,打算到药铺配一帖堕胎药,先解决目前的燃眉之急,以免当众丢人出丑。但在途中,他转念一想,即便解决了眼前的难题,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他决定与老友张于湖商议之后再作打算。

潘必正见到张于湖后,一五一十地将来龙去脉和盘托出,恳请老友设法成全。张于湖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此事不难料理,你可以到县衙捏词说你与陈妙常自幼指腹为婚,后因战乱离散,而今幸得重逢,诉请完婚,我自有处置之道。”

潘必正听后,欢天喜地地回到女贞庵,向陈妙常说明了一切。陈妙常经过一夜的思考,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硬着头皮随着潘郎来到县衙,呈上了状纸,惶惊万状地跪在堂下听候发落。只听堂上厉声道:“卷帘抬头!”



陈妙常空门偷情一事,后来被文人墨客渲染夸张,更由于昆曲《玉簪记》的传播,变得家喻户晓。在《玉簪记》中,对陈妙常和潘必正的爱情故事进行了更为艺术化的加工,让这段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而陈妙常那首大胆的《西江月》,也成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不仅仅是一首词,更是陈妙常对爱情勇敢追求的象征。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人性的时代,陈妙常敢于冲破世俗的藩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精神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她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那个压抑的时代,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

参考资料:陈妙常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尼姑)_百科(抖音百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