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劳动铸就梦想,匠心点亮人生。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以匠人之心坚守传统,以创新精神开拓未来,用双手诠释着"中国梦·劳动美"的深刻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雨城茶乡,认识这位与茶相伴三十余载的匠心传承者——雅安工匠张荣容。她将青春揉进每一片茶叶,用执着守护非遗技艺,让千年藏茶香飘世界,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动人篇章。

茶香浸润的成长之路

1972年出生于茶叶世家的张荣容,血液里流淌着对茶叶的天然亲近。雅安这片被誉为"雨城"的土地,自古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南路边茶在这里孕育、发展,成为连接汉藏文化的纽带。张荣容从小耳濡目染,对这片绿叶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

16岁,她开始真正学习做茶。从最基础的采茶、制茶,再到进行茶叶拼配,张荣容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经验。


20岁,张荣容的父亲创办了周公山茶厂,她选择辞职回家,开始跟着父亲做茶。再到2004年,32岁的张荣容正式接手父亲的事业,担起了经营茶厂的重担。

技艺传承中的守正创新

接过父亲的重担后,张荣容也始终谨记父亲的教导:“用心用情做好茶”。这简单的六个字,成为她茶业生涯的座右铭。


作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张荣容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她带领团队深度挖掘传统工艺,培养出8名接班人,每年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宣传非遗制作技艺12次以上。

但张荣容并非一味守旧。她敏锐地意识到,传统技艺要焕发新生,必须拥抱现代科技。她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点,成功研制出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称茶机,使边销茶加工过程中的称茶环节更加快捷、准确。这一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行业引入了新技术标准,推动了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传统是根,创新是叶。"张荣容常常这样告诉她的团队,"只有根深才能叶茂,但如果没有新叶的生长,这棵树也会失去活力。"在她的指导下,公司生产的藏茶产品获得市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8项,国家级奖项3项,两项专利技术的研发更是为传统藏茶注入了科技内涵。

乡村振兴的茶业担当

张荣容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生养她的土地。为了保护南路边茶核心原料——老川茶稀有茶树资源,她陆续流转三处片区优质茶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建设茶园基地5900亩。2018年,这三处核心基地被评为高山生态茶树资源基地,成为当地茶叶产业的标杆。




但张荣容的愿景不止于此。她将茶园基地建设为集采茶、体验、研学、培训于一体的藏茶科普基地,让更多人了解藏茶文化。同时,她创新研发藏茶文创产品,将茶饼茶珠变成精美的项链、耳环、发簪等,还通过培训当地妇女手工制作技艺,促进农户及妇女再就业,拓宽增收渠道。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张荣容说,"我们不仅要做好茶,更要用这片叶子带动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正是这种情怀,让她先后荣获"四川省首批农村致富带头人""四川省三八红旗手""雅安市新农村建设女能手"等称号。

文化传播的茶道使者

在张荣容看来,藏茶不仅是饮品,更是汉藏文化交流的桥梁。她带领团队将公司产品推广至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国内城市,甚至远销波兰等国际市场。每一次产品推介,她都亲力亲为,讲述千年茶马古道的故事,让传统藏茶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使者。


▲南路边茶文化墙

"我们的祖先用茶马古道连接了汉藏文化,今天我们要用品质和创新让这份连接更加紧密。"张荣容说。她恢复全手工制作技艺,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包装,在产品核心注入更多科技内涵,让传统藏茶焕发时尚魅力。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三十三年的坚守,张荣容从一位普通的茶业工作者成长为行业突出代表,但她的初心从未改变。作为雅安市党代表和雨城区多届党代表,她始终以弘扬藏茶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为己任,带领企业落实"三茶统筹"方针政策,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我不过是尽一点绵薄之力。"谈及成就,张荣容总是这样谦虚地说。但在雨城的青山绿水间,她就像一株老茶树,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传统,孕育着新生。

张荣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劳动者最美的模样——专注、坚持、创新、奉献。在她身上,传统工艺与现代理念交融,个人理想与时代责任共振,这正是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生动写照。

茶马古道上的马蹄声已远去,但张荣容和她的团队仍在续写着这片绿叶的新故事。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在文化自信的呼唤下,这位藏茶匠人正以她的方式,让千年茶香飘得更远、更久。



▌记者:王海

▌编辑:王海

▌审核:卫芳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了解更多有关雨城的信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