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夜色未褪,她已经踏上执行征程,一天辗转9个村子;为调解一起案件,她不辞辛劳,连续登门释法;面对驾车撞来的“老赖”,她毫不畏惧,以法律为盾捍卫正义;那些棘手的“钉子案”“骨头案”,更是在她的不懈努力下重获“生机”......
她是执行战线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仅最近三年便执结案件1500余件,她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满腔热血,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她就是盐山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执行局局长、一级法官李立华。
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四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 这些耀眼的成绩,是她在司法道路上摸爬滚打、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对得起人民。” 李立华坚定地说。然而,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还有她对子女深深的愧疚:“孩子,妈妈对不起你们。”
“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
李立华今年48岁。
1999年10月开始,她一直在盐山县人民法院从事刑事和民事审判工作。连续多年她年均办案200件以上,无一超审限、无一发还改判、无一涉及信访。
当她在案件审理岗位上工作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之际,新的工作挑战又在向她发出了召唤。2016年春节刚过,伴随着全国“基本解决执行难”战役的全面打响,盐山法院也开始向“执行难”发起了总攻。李立华敢啃“硬骨头”、能打“攻坚战”的特质日益彰显,组织的培养和岗位的需要,迎来了她职业生涯的重大转折 —— 被调至执行岗位。这对她而言,是一个全新且充满挑战的领域。
一上任,李立华就接手了100多件执行案件。她开启了“白加黑” 的工作模式,整理卷宗,和申请执行人逐个沟通,一一见面,全方位了解案件执行线索。因为要赶进度,她每天接待30多位申请执行人,一天下来,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但她依旧不分昼夜地突击执行。
“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 李立华的话语掷地有声。
一个月后,她成功执结案件 20 件,执行金额达 100 多万元;截至当年 8 月,100 多件执行案件全部画上圆满句号。
提到这些执行过的案件,一起长达两年、涉及 200 多名村民与村委会因土地承包引发的群体性纠纷案件至今让李立华印象深刻。
“当时村民情绪很激动,多次上访,案件复杂程度超乎想象。”对此,李立华二话不说,在村上吃住一个星期,实地勘察,挨家挨户调查走访。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双方达成和解。百余名村民敲锣打鼓,将一面写有 “一身正气办案,两袖清风为民” 的锦旗送到法院,表达对她的感激与敬意。
“‘钉子’再难拔也要把它拔掉,‘骨头’再难啃也要把它啃下来!”这是李立华的倔强,也是她的坚守。
一起土地纠纷案件的申请执行人李彦森曾评价李立华说:“李法官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俺们从内心里非常受感动。那天,她中午11点来的村里,连屋都没进,一口水不喝,饭不吃,办完了马上赶下一个案子。感谢李法官公正公平地为我们农民做主。”
如今,在执行岗位深耕多年的李立华,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善于创新工作举措。她优化执行团队配置、设立执行接待窗口、推出线上服务平台等机制,通过线索摸排、约谈反馈、梳理评估等过程对执行案件进行繁简分流……一套组合拳下来,盐山法院执行效率显著提高。
在护航经济发展方面,李立华牵头推出保护营商环境“三大举措”,设立涉企案件“绿色执行通道”,探索建立“企业白名单”,完善债权转股权等多种执行方式妥善解决涉企纠纷,保障企业合法权益。2024年10月,盐山法院设立“产业园区”特色法庭,李立华兼任负责人。短短4个月,法庭共审理涉支柱产业类案件156件,审结107件,其中调解撤诉77件,做到了简案快审、繁案精审、裁判统一,当地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李立华长期扎根基层,全心全意为群众纾忧解困。她的事迹还曾被拍成微电影《生日礼物》《利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既有温度,也有力度
“多为人民办案,我的工作才有价值。” 这是李立华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执行工作中,李立华深知,执行工作不仅是法律权威的彰显,更是对人性温度的守护。
在一起 30多名工人追索劳动报酬案中,法院裁决某公司需支付 11 万余元工资。裁决生效后,工人申请强制执行。李立华经调查了解到,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只是受疫情影响才拖欠工资。她没有贸然采取强制措施,而是耐心督促公司履行义务。在她的努力下,公司隔日便开始支付部分工资,几天后,工人们顺利拿到全部剩余工资,案件圆满执结。
“能解开的结,绝不用刀切”,这份温情的背后,是李立华对法律尺度的精准把握。然而,当面对恶意逃避的“老赖”时,她又能立刻化身正义的利剑,以雷霆手段捍卫法律尊严。
2023 年,一件因疫情搁置三年的案件迎来转机。得知远在浙江的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还款义务,李立华立即调配干警连夜突击执行。
面对被执行人及其亲友的抗拒,李立华带队驱车 10 小时星夜驰援,在凌晨抵达现场。对峙中,李立华果断指挥,将抗拒执行人员控制,并对被执行人车辆扣押后连夜解回盐山……最终,被执行人妥协,将所欠执行款50余万元一次性偿还。
在执行一线工作,遇到各种不配合甚至刁难已是常事,但李立华还曾面临过生命威胁。
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为了拘传一名长期在外躲债的“老赖”,李立华和同事驱车赶到被执行人所在地。没想到,在拘传被执行人到庭过程中,其家属得知消息后,疯狂地驾驶面包车追赶,并在途中加速追逐、撞击执行警车,造成警车损坏。
待警车停稳后,李立华下了车。猛然间,面包车再次启动,直冲而来。李立华稳稳地站在原地,没有丝毫惧怕,眼神中透露出无比的坚定。最终,面包车在距离她不到一米的地方戛然停下,车轮紧急刹车的刺耳声、车辆高速行驶带来的呼呼风声,没能动摇李立华分毫。
过了一会儿,被执行人家属萎缩着身子、声音发颤地慢慢从车上下来,他彻底被李立华的气势所折服…… 不到三日,被执行人将所欠货款分厘不差地交到了法院。
“百姓心中有杆秤”,李立华始终坚信这一点:“你为他们倾心办案,他们就会信任你。”
“法官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清正、廉洁,是人们对李立华深刻的印象。
这些年来,有些当事人明知送钱送物会在李立华面前碰钉子,但还是要“试试看”。
在某公司申请执行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案件执行标的额 400 余万元。被执行公司濒临倒闭,银行存款所剩无几,被执行人公司几个股东被追加为被执行人。一天晚上,李立华丈夫的一个朋友受其中一个股东之托,带着一幅画、一些现金和一箱奶来到家里,请求李立华 “照顾”。
“你把钱和东西拿回去,我不能帮你,你也不要管这个事,你知道我的脾气,别因为这件事影响咱们的关系。” 李立华态度坚决,毫不含糊。
说情人见她要发火,只好把画和现金收回。李立华又把那箱奶提了出去:“这箱奶你也拿回去。”
“这是我给孩子的。”“你拿走,我们家什么都不缺。”
说情人只好悻悻而去。
事后,李立华特意叮嘱丈夫:“以后涉及案件的事,别让他们到家里来找我。要是咨询,就让他们打电话,或者到单位找我。”
上门送礼行不通,迫于压力,被执行人只好主动与申请人联系,双方将见面地点约在北京的一个会馆。同时,还联系李立华,希望法官能到场进行调解。
见面当天,李立华和同事进入房间,双方当事人都在。被执行人见李立华来了,立马要求服务员开酒席,李立华果断拒绝:“我们是来谈事的,要不我们先走,等你们吃完了我们再来。” 对方见李立华态度坚决,只好同意“先谈事”。
李立华等与双方当事人谈了3个多小时后,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手续办完后,已经快到下午2点了。被执行人极力挽留李立华等和他们一起吃饭,被婉言谢绝。后来,被执行人陆续将几百万元执行款履行完毕。
李立华在执行案件中的一言一行,深深感动了河北某公司负责人。对方称李立华人才、人品都难得,并几次向她及其家人提出,聘请她担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公司法务与合同洽谈,年薪六七十万元。
面对如此可观的年薪,李立华没有丝毫动心:“办案,我还行,除了办案我真的什么也不会,我不是做生意的料。”
事后有人问李立华,回绝了高薪聘用是否后悔,李立华说:“如果看工资,我们和生意人真是天壤之别。但是,法官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妈妈好像感动了很多外面的人”
“拼命三郎”是同事们对李立华的称呼,她每天工作平均15个小时。也因如此,她对家庭充满了亏欠。
李立华有两个孩子,由于她和老公工作都十分繁忙,无奈之下,只好把女儿送到天津,跟随外公外婆生活和学习,儿子上学则主要由公婆接送。
李立华仍记得,有一天,公公身体不适,接儿子放学的任务交给了她。当天,她正在执行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件。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李立华与对方斗智斗勇,全神贯注地想办法解决问题。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她完全沉浸在工作中。晚上 7 点半,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和解。这时,她才突然想起儿子 5 点 15 分就放学了,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急匆匆赶到学校,不见儿子踪影。亲戚朋友家找了个遍,仍然未果。派出所出动警力帮忙寻找,可还是一无所获。直到晚上 10 点左右,李立华终于在公婆家附近的砖垛旁找到了孩子。他趴在废墟上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痕……
“孩子,妈妈对不起你!” 李立华紧紧地把儿子搂在怀里,泪水夺眶而出。
让李立华内疚的,还有很多次无奈的爽约。
她一般两个多月才能见一次在天津的女儿,可常常是答应了陪孩子,却因工作临时出现状况而选择工作。女儿曾郑重其事地吐槽:“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也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每年生日她都不陪我过,姥爷生病的时候,她只陪了一个晚上,就回去忙工作了”……
但是,女儿话锋一转:“妈妈好像感动了很多外面的人。”
的确如此,这些年来,李立华听到的感谢声数不胜数。一个借款纠纷案件的申请执行人王军萍说:“她在人民眼里,是个好法官。感谢人民法院培养了一位好法官,感谢她的父母,养育了这么一个好女儿,我们全家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她。”
说起这些,李立华有些哽咽,她说:“我这些年的确很愧对我的家人。”但她相信,孩子长大后一定会理解自己。
而令她欣慰的,是父亲懂她,“父亲常教导我,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对得起人民。所以,人民给了我权力,我要为人民所用。有了他们的信任和重托,我感到特别幸福。”
作者:孟冬 李圣哲 杨智勇
编辑:马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