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十月,日寇沿津浦路向南侵犯,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韩复渠带三十万人马向南溃逃,胶济铁路沿线的形势更加紧张。
一天,两架日机突然窜至长山城上空投弹数枚,县长等国民党官员都吓跑了,城内秩序大乱。
前红军团长廖容标便出来指挥长山中学全校师生防空,姚仲明同志借此向全体学生介绍了廖容标的八路军干部的身份。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廖容标立刻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有年纪大一点的便提出要他领导他们打游击。
不久,日寇就从齐东南渡黄河,经邹平、长山进占周村、张店,截断胶济铁路,长山陷落了。
他们领着全校留下来的一百多师生,怀着国恨家仇,离开县城,转移到黑铁山。
黑铁山,位于长山、桓台、临淄三县交界的地方,我们党在这里有很好的工作基础,并选定这块地方作为游击根据地。
农历十一日二十四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黑铁山正式成立了抗日游击队,大家推廖容标为队长,队伍就住在山下的卫固、太平庄一带。
当时,他们既没有武器,也没有粮食,只好动员学生回家去向亲友筹集,费了好大劲,才搞到三支破枪,几把大刀长矛。
在困难的时候,地方党动员广大群众给了很大的支援。马校长也自动捐出一部分粮款,解决游击队的吃饭问题。
后来,姚仲明和马校长与地方上层人士讲统一战线,得到他们的经常接济,这支初生的部队很快扎下根来。
有个同学,听廖容标讲过八路军都有红旗,他从家里带来一块红布,缝上金黄色的镰刀斧头,他们就把它当作队旗,高高地竖在黑铁山上。
在太阳下,这面鲜红的旗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风飘扬,她是中华民族胜利的象征,她引导和鼓舞他们与日寇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几天后,没来得及逃掉的国民党长山县大队三百多人,也跑到黑铁山找他们避"难"来了。
国民党南逃后,鲁北人民纷纷组织起来,每村都有"联庄会"、"大刀会"等群众武装组织,依靠着围墙、壕沟进行自卫。
根本不把这几个国民党败兵放在眼里。他们处处碰壁,无法生存,才跑来想办法。廖容标以统编部队抗日为条件和他们谈判。
这个大队长怕被人夺了"兵权",有些踌躇,但又别无出路,最后便提出两个条件:一、统编后游击队大队长由他担任;
二、他的部队不编散,单独编成两个中队,学生队编为第三中队。为了争取他们抗日,根据这些条件,合编为"抗日游击大队"。
三、除大队长外,马耀南为政训员,姚仲明为政训主任,廖容标任参谋长。抗日游击大队虽然成立了,但是这个大队长和他的两个中队,却离心离德,廖容标只能指挥一个三中队。
经过一番训练,三中队的学生兵学会了射击投弹等基本军事技术,开始由学生变成军人了。
这时,长山城已成立了汉奸政权,他们捕杀抗日分子,给鬼子抽捐要粮。当地群众恨之入骨,纷纷要求我们除掉这一害。
廖容标等领导们也希望通过战斗,来改造与锻炼这支部队,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因此,党小组便提出了"打回长山城"的战斗口号。
先在三中队动员,队员们兴高采烈,立即擦枪磨刀,准备战斗。然后他们就在干部会上正式提出来。
大队长始则劝我们不要轻举妄动,继则提出一大堆"困难",百般阻挠,但众意难违,他只好勉强"同意",可是开完会却按兵不动。
他怕死,提出由廖容标带队伍去打。谁知他既怕死,又怕丢兵权,不管怎么说,还是推三阻四不肯答应。最后廖容标要他借二三十条枪给三中队,但他不肯。
大队长的行为激怒了三中队,同志们一齐提出抗议。他万般无奈,只好硬着头皮派出两个排,由他亲信的一中队长带着出发了。但这两个排并不是真去打仗,而是想乘机捞一把,
所以事先既不侦察敌情,又不与地方抗日组织联系,因而还没到长山城,就被沿途的"看家队"、"联庄会"打散了。
这一来,胆小如鼠的大队长一兵一卒也不肯再派了,打长山城的任务,就全部落在三中队的肩上。
党小组请地方党帮助,从张店附近的孟金山、高光宇同志领导的铁路工人队里借来二十多条枪,由三中队里选出三、四十个身强力壮的学生进行训练。
经过详细侦察,了解到长山城没鬼子,只有三四十个维持会汉奸,防守也很松。他们信心大增。因为是第一次打仗,要求不能太高,就提出:"打倒一个敌人,得到一支枪也是胜利!"
随后他们又联络了"看家队"等群众组织,那些人听说要打长山城,也都愿意帮助他们。农历腊月初六傍晚,廖容标领着三十多个队员向长山城进发。天很黑,看不见同志们的脸色,
可他明白,这些简直还是学生的游击队员,一个个都为自己的正义行动而自豪,为第一次参加战斗而心跳,就是廖容标自己,也为重新开始的战斗生活而无限兴奋。
九十里路,拂晓就赶到了。他们在城北的一个小村子上隐蔽下来,一面封锁消息,一面派人侦察进攻道路,准备战斗。
半夜,他们悄悄地绕至城西北角的一个缺口处,搭上木梯越过城墙,直奔汉奸"维持会"。当他们闯进房子摘下墙上的枪支时,伪军还睡得象死猪一样。
他们大声一喊,伪军才从梦中惊醒,糊里糊涂地当了俘虏。战斗中我方无一伤亡,抓到汉奸三十多名,缴枪十余支。
战斗结束后,为了迷惑敌人,他们的队伍出西门,绕过北门向东走了二十多里,在一个村庄住下,然后派人骑脚踏车回卫固报捷。
起初,大队长根本不相信他们能攻下县城,等看到他们的亲笔信,几乎惊呆了。他"灵机"一动,马上带着一、二中队来县城"会师",想趁机"捞"一把。
他明知廖容标领着三中队从小路回来,却偏走大路进城,没想到在行进中碰上了增援长山城的鬼子兵,队伍被打散,大队长也逃之夭夭。
这样一来,"抗日游击大队"实际上又只剩下一个学生队了。不过,这时我军已由三支破枪,发展到了三十多支枪。
特别是首次打进长山城,杀了汉奸,不仅部队情绪高涨,在群众中也已小有名气,群众开始信任他们,帮助他们。
一些"联庄会"也来和他们结缘。我军为了壮大声势,鼓舞群众斗争,遂改番号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当时我军穿得还是便衣、长袍,老百姓仍叫我军"大褂子队"、"学生队",其实,这样倒更显得亲切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