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摄影 周彬


他说,“为生者权,为死者语。”

今年45岁的李贵林,参与法医工作已有15年。如今的他,是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的一名法医,公安部青年科学人才,参与破获刑事案件150余件,出具法医鉴定文书超千份,无一差错。

他说,“虽然死者不会说话,但现场会告诉你答案。”

从医学院毕业后,张士利离开家乡来到四川,在基层公安岗位上摸爬滚打10余年,待过派出所,也做过防暴警察,当“法医”的机会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知道,这就是坚持的意义。

2025年5月1日,第135个国际劳动节,封面新闻记者走进“神秘”的刑事科学技术室,和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区分局法医一起,在细枝末节中寻找真相。

一袋亚硝酸盐

揭开年轻男子家中死亡真相

“再见了,这个世界。”年仅20岁的张星(化名)在朋友圈留下这样一句话后,就将自己锁在屋内,任凭母亲如何敲门,也不回应。没过多久,卧室内就传出了一阵阵哀嚎。

说起法医工作,张士利习惯用到的词就是“细致”。2024年夏天的这一起死亡案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们分局先是接到他母亲的报警电话,辖区民警迅速就到达了现场。”张士利说,当民警破门而入后,张星已不再挣扎,仰面朝上平躺在床上。民警立即通知120,医护人员赶到后,立即展开抢救,但依然没能挽回这条年轻的生命。

“刚刚进屋时还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到底死因是什么?”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张星的母亲急需要一个关于儿子死亡的真相。接到通知后,张士利和同事一起,拿起工具赶往现场。此时,张星的身体已经缓慢产生变化。

“屋子里没有打斗的痕迹,也没有符合烧炭、自缢、割腕自杀的明显外伤。”是猝死还是自杀?或是疾病导致的死亡?初步勘察现场后,调查陷入了短暂的僵局。张士利又转身向死者母亲询问,张星平日的健康状况和进屋前发生了什么,试图全方位还原事发经过。

经了解,张星患有抑郁症,平时有按时服用药物并就医,事发前并没有身体不适的情况。但事发当天,他因一些琐事与父母发生不愉快,这也是他将自己反锁在屋内的原因。“当时就初步怀疑是自杀,但还是必须找到自杀的原因和方式。”

张士利再次返回卧室内,试图发现一些错过的细节。“我们发现他的床头旁边放了一杯水,被喝了一半。床靠墙一侧还有一个隔板。”凭借经验,张士利仔细翻找隔板处,很快,一个写着“亚硝酸盐”的透明小袋子出现在他眼前。


△张士利

真相也因此浮出水面。经过进一步检测和鉴定,张星的死亡符合亚硝酸盐中毒的症状。

“虽然死者不会说话,但现场会告诉你答案。”参与公安工作16年,法医工作6年,张士利在一个个案件,一次次出现场中,找到了“法医”这份工作的价值,并转化为一种动力,持续为寻找真相而奔走。

一次DNA检测

让相隔千里失散18年亲人团聚

凌晨三点,李贵林的手机响了。

“这里发生了案子,我们在现场采集了生物物证,需要进行DNA检验。”

“好的,我马上来。”

从2009年加入公安队伍以来,因为值班,李贵林很少能睡一个整觉。“我们决定不了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所以一切都是随机而未知的。”一直坚守在刑事科学技术岗位上,从最初的法医病理,到现在的DNA检验,他也见证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案件侦破带来的改变。

“尤其是在寻亲方面,我们有了很大的突破。”不久前,一名年轻男子敲开了青羊公安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的大门。“能不能也帮我找找家人。”李贵林通过询问得知,该男子无意中从养父母处了解到,自己其实是被“买来的”,而男子能提供的线索,仅有一个“应该是广东那边的”。

按照规定,李贵林让男子先去辖区派出所报案,并同步展开调查。根据线索民警不断缩小范围、并最终通过DNA比对帮助男子找到了失散18年的亲人。自2021年公安部部署开展“团圆”行动以来,李贵林梳理现存案件,配合疑似被拐人员的DNA样本信息采集和比对工作,已完成多起案件的比对认定。利用DNA、Y库、人像等大数据资源,为失踪人员找到亲属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也是青羊公安分局建设DNA实验室的意义与价值所在。2020年,启动DNA实验室之初,这是大家眼中公认的一块“硬骨头”。“大家都没有经验,许多检测设备都是进口的,不仅不会操作,说明都是全英文的,”回忆起那段时光,李贵林将实验室当成了家,吃住都在那里。为了学习仪器使用方法,他一手捧着全英文说明,一手捧着英汉词典,逐字逐句翻译,一遍遍操作熟练。通过自学,他顺利取得了省公安厅颁发的鉴定证书,成为了掌握法医病理和DNA检验的“双料人才”。


△李贵林

“为生者权,为死者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DNA证据在侦查破案和刑事诉讼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根毛发、一滴血液,通过大量数据检测与鉴定分析,检测人员让“沉默”的检材“开口说话”,还原案件真相,成为定罪时无可辩驳的证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