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年轻女孩小路(化名),

为预防晕机、晕车,提前服用晕车药,

却在旅程中陷入昏睡,

甚至出现反应迟缓的状况。

像她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原来,小路为预防晕机,在飞机起飞前,按照说明书 “成人每4小时1- 2粒”的提示,服用了2粒晕车药(苯海拉明)。登机后,她很快因药效发作陷入昏睡

下飞机后,为防止乘车晕车,小路再次服用2粒晕车药,却出现反应迟缓、交流困难等症状

小路感到不对劲,随后通过"福建卫生报健康+"小程序,向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药师陈仁城进行了咨询。


▲点击进入“福建卫生报健康+”小程序,1v1咨询专业药师

记者搜索发现,类似案例在网络社交平台并不少见,许多网友反映"吃完晕车药像被封印""昏睡到错过目的地""全身发飘"……为何晕车药会让人“晕”过头?如何科学服用?药师给出专业解答。


▲部分网友评论截图

晕车药种类不同,效果天差地别

陈仁城介绍,晕车药主要通过抑制大脑中与晕车相关的不适感来发挥作用。比较常见的种类有:

01

抗组胺类药物:如茶苯海明、苯海拉明等。药效持续4-6小时,适用短途旅行。可能引起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口干等副作用。

02

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环壬酯等。东莨菪碱药效持续6小时,适合中长途旅行;苯环壬酯单剂量可持续12小时,嗜睡反应少,适合老人、儿童及需长时间行程者。可能引起口干、视力模糊、心悸等副作用。

03

中枢神经调节类:地芬尼多。对前庭性眩晕(如晕车、梅尼埃病)效果显著,无明显镇静作用,适合需保持清醒的乘客。可能引起口干、心悸、头痛等副作用。

04

晕车贴:含东莨菪碱或薄荷等植物提取物(如洋金花),药效可持续72小时,适合长途旅行。可能引起皮肤过敏或不适。

为何晕车药会让人"昏昏沉沉"?

针对小路的症状,陈仁城解释,她服用的苯海拉明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其通过抑制前庭神经信号传递缓解眩晕,但会直接穿透血脑屏障,导致明显的中枢抑制反应。

成人单次推荐剂量为25-50mg,若超量服用或补服间隔过短(如小路4小时内服用2次),会显著加重嗜睡、注意力下降等副作用


(网络图)

针对部分网友反馈“吃完晕车药吐到虚脱”的情况,陈仁城解释,呕吐至虚脱可能是药物副作用、个体不耐受或晕动症失控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晕车药服用注意事项

01

剂量控制

首次服用应从最小剂量开始(如1粒),4小时内避免重复服用。特殊人群(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减量或遵医嘱。

02

用药时机

不同药物起效时间差异显著:

抗组胺类(如茶苯海明):需提前30分钟;抗胆碱类贴剂:提前2-4小时;苯环壬酯:提前1小时;地芬尼多:提前20分钟。

03

个体化用药

特殊体质需特别注意:

●过敏体质:避免含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易致敏成分的药物。

●肝肾功能不全:优先选择不经肝肾代谢的外用贴剂(如植物型晕车贴)。

●长期用药者:避免连续使用超过3天,防止药物蓄积引发毒性反应。

另外,小于3岁的婴幼儿可以选用生姜片贴肚脐、植物型晕车贴,3-6岁儿童必要时可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低剂量苯海拉明。大于6岁的儿童则可选择茶苯海明、苯环壬酯口服或晕车贴。

不想“药倒”?试试这些替代方案

乘车时坐前排或靠窗减少颠簸,开窗通风避免异味;不看手机、书籍,注视远处固定点;头部后仰闭目休息。轻度晕车可按压内关穴、嗅闻姜片,或在太阳穴涂风油精。

陈仁城强调,频繁晕车者建议结合前庭训练与体质调理,症状严重的需就医排查前庭或胃肠疾病。

更多用药问题

可以上福建卫生报健康+”小程序

1V1免费咨询三甲医院药师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朱晓洁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