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丑”这个字都具有一定的贬义;

而作为视觉动物的人类,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对与“丑”沾边的事物产生抵触心理,对美丽的事物产生靠近心理,甚至产生“颜值即正义”的歪曲认知。

这与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Halo effect)有关,是一种认知偏差;

指的是基于对某一突出特质的欣赏和喜欢而对该事物的其他方面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



美国一个囚犯因为长相过于帅气,因入狱照爆红网络成为网红,出狱之后摇身一变成模特,后与富家千金结缘;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长相好看确实能让人生有更多选择;

但是英国心理学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长得丑的人,更容易获得动力,更容易获得成功



这项研究以“外貌与领导能力的关系”为主题,随机调查了80个志愿者,研究结果显示;

那些外貌并不出众的人,中等水平的人在领导力上更加出色,能力也更强,并且在人际关系和智商层面的表现更加出色。

就比如,著名影帝黄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外貌在娱乐圈并不算出众;

但是他的情商和人缘却十分出圈,就连名模林志玲都曾在公开场合表露出对黄渤的欣赏和喜爱。



此外,王宝强也有着同样的特质——外貌中等,却能力出众,获得了不菲成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具有合理性,之所以长相丑陋更容易获得成功,无外乎这三点原因:

自卑与超越

根据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Clark.. Herr)的动机驱动理论(Motivation-driven theory);

当个体因外貌劣势感受到社会压力时,比如嘲讽,歧视,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失衡;

而这种心理失衡会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内驱力,进而使他比拥有外貌优势的人更容易产生改变现状,追求的成功的动机。

本质上来说,这种外貌劣势带来的动力驱动其实源于自卑心理对人的鞭策。



诚如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Adler)的著作《自卑与超越》所表达的主题:

当个体自卑时会产生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驱使着他们超越自身的极限,完成改变。

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人生也是如此,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从小体弱多病,五岁患肺炎,濒临死亡,学习初期数学极差,饱受折磨;

这些经历令他十分自卑,又正是这种自卑,让他完成了自我超越,成为了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心理学家。



从自卑到自我超越,这是源于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价值感实现的需求

所以外貌上的劣势会因主流审美而造成自卑,而自卑又能逼着人进行自我完善,以证明自身价值,因此外貌劣势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跨栏原理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中的跨栏原理(Hurdle principle)由阿费烈得(Afered)所提出;

指的是个体在面临的障碍越大时,他所能激发出的潜能就越大,外貌劣势者会在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遇到困境,比如社交、求职等领域等。

这些无可避免的“外界压力”会迫使他们展现出更高的抗压能力,多次的困境也会锻炼他们的问题解决技巧及领导力;

这些特质会让他们更容易博得他人的信任;

而诸多心理学研究显示,比起外貌绝佳的人,那些外貌中等,不出众的人更容易被认为值得信赖,值得依靠。



这也是群体对外貌不出众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这是因为姣好的外貌是一种稀缺品;

这种稀缺资源会让拥有者更易产生优越感,从而给人以距离感与疏离感

此外也会让人在一定程度上认为长得好看的人走向成功,仅仅只是因为有“花瓶”的价值,而非外貌之外的实力。

因此,外貌中等者或者外貌具有劣势的人,更容易博得他人的信任,这种信任与依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自身成长;



这种反作用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来自于外界的积极期望;

会让被期望者在无形中朝着外界所期望的角色靠近,进而获得成功。

所以,即便他的外貌长得丑,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但是他人对他的期望以及他自身追求自我价值的内驱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他用尽全力走向成功,取得成就;

长得漂亮是中天赋,活得漂亮才是真本事。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