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谁写的剧本,凭什么让我背台词?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美国从观众变成导演,还试图扮演裁判长。结果发现,这出戏它导不了,演员不听话,观众也不买账,于是开始发脾气。
美国为什么一直针对中国?
剑桥大学政治专家马丁·雅克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美国认为中国犯了两条“原罪”:没按它设定的方向“西化”,还在全球舞台上跑得太快。说到底,不是中国犯规,是美国怕被反超。
中国不照剧本演,美国就急眼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那时的中美关系并未剑拔弩张,反而相对稳定。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起点低,经济落差巨大;二是美国自信中国会在现代化过程中“西化”。英国剑桥大学前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指出,这两个假设深在美国战略精英的认知中,几乎被视为“常识”。
当时中国刚从计划经济起步,GDP总量仅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美国人认为,中国底子薄,无力挑战全球第一的经济强国。这种优越感贯穿整个20世纪末。
更深的误判在于“制度想象”。美国普遍相信,现代化=西化,市场经济最终会引向西方式政治制度。换句话说,中国一旦搞经济改革,就必然会引入“多党选举”“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结构。他们坚信这一轨迹不可逆。
然而中国的发展道路脱轨了美国的预设。中共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未引入西式多党制度。经济越发展,体制越稳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构建的是本土路径,而不是舶来模型。
这种局面,在美国眼中成了“出轨”。美国决策层开始意识到,中国并未成为“另一个美国”,反而是个风格独立的系统强国。这就激起了他们的制度焦虑——“我们以为你会变得像我们,但你偏不”。这成了马丁·雅克口中中国的“第一条原罪”。
在这种落差中,2008年金融危机成了分水岭。美国深陷自1931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中国稳住增长,迅速推出“四万亿”计划。危机初期,中国GDP同比增长9.6%,美国则陷入经济负增长。这打破了美国对“经济制度优越”的信念。
原先他们以为,中国不照“美国脚本”走,迟早会“撞墙”。可结果是,美国先栽了跟头,中国没停下脚步。现实反转,美国开始焦躁。焦躁的起点不是现实威胁,而是预期破产。中国既没崩溃,也没转轨,还站稳了脚跟,这才真正让美国感到“害怕”。
于是,从好奇观望到打压遏制,步步推进。美国发现,剧情不按预期发展,它只好“砸场子”。这场打压行动,起点在误判,根源在焦虑,方式却愈发极端。这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深水暗涌。
中国发展太快,美国不敢坐视
2008年以后,美国的态度变了,变得急,变得狠,变得多线并发。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美国对中国最根本的不满,并非经济、贸易或外交,而是崛起速度。
金融危机前,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5%。到2019年,这一比例已超过15%。全球制造业占比超30%,5G标准技术专利全球领先,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出口总额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这些不是对抗美国的手段,而是中国发展路径的自然结果。美国却不这样看。
美国的“老大心态”形成于冷战胜利之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它成了唯一超级大国。马丁·雅克强调,霸权惯性让美国难以容忍任何挑战者,哪怕这种挑战是和平的,是合规的,是合作共赢的。
一旦有人触及“权力边界”,反应就是围堵打压。贸易战、科技封锁、半导体禁令、抹黑中国制度形象,这些动作背后,不是战略清晰,而是情绪失控。
例如,美国曾全面封杀中兴通讯。2018年,因“违反美国制裁政策”,中兴遭受长达七年的出口禁令,直接导致生产线停摆,市值暴跌超50%。同年起,美国又对华为展开技术围堵,限制芯片供应商与其合作。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没有证据支持“国家安全威胁”的说法。都是凭空设定,再强行执法。核心不是中国违法,而是中国做得太好。
马丁·雅克称,这就是“中国第二条原罪”:你发展太快,追得太紧。
更让美国难以释怀的是,中国不仅崛起速度快,还展现出制度竞争力。美国原本想输出“自由市场”与“民主制度”,结果却看到越来越多国家对中国经验表示兴趣。这种趋势冲击了美国自我塑造的价值垄断感。
于是打压再升级。2018年至2021年,中美关税总额达到5500亿美元。全球产业链被撕裂,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美国企业自损严重。但美国政府仍然执意推进对华遏制路线。
这种“遏制”已脱离理性框架。不是战略需要,而是霸权恐慌。在中国一步步走向全球舞台中央的同时,美国却在不断挥舞旧世界的权杖。
但越是压制,越显焦虑。越是焦虑,越显失控。这不是针对中国犯了错,而是因为中国做对了事,走对了路。
中国没变,美国变了
1978年到2008年,中美关系以合作为主。美国需要稳定的东亚市场,中国需要国际发展空间。可一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认知断裂。马丁·雅克说,这背后的根源是制度焦虑与历史惯性叠加。
美国视“西方式民主”为唯一标准。中国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强调治理能力而非意识形态标签。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却被美国硬拉进“对错框架”。
例如,《决定》中提出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将党的领导与市场改革结合。这种设计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不同,但其成果体现在扶贫、基建、科技等多个方面。
但美国无法接受这种“异类成功”。在其逻辑中,成功只能源自“民主模板”。如果中国走出一条新路,而且走得稳走得快,那就是“制度挑衅”。
马丁·雅克指出,美国对中国制度的误解,源自对“西方例外论”的盲目信仰。它不认为别的国家有权利另辟蹊径。一旦有人成功,就成了“政治威胁”。
于是,美国开始强化“价值输出”,通过舆论、媒体、外交话术贬低中国模式。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G7等场合,抹黑中国制度、攻击中国政策。
这种做法不是战略博弈,而是观念困境。它显示的不是美国强大,而是美国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
马丁·雅克强调,未来的全球秩序不会再由单一国家主导。中国的发展路径,是对现有规则的丰富,而非颠覆。美国若不能接受多样性,只会在愈演愈烈的对抗中,错失历史机遇。
历史不是剧本。角色可以重塑,结局可以共赢。问题在于,有没有放下导演梦的勇气。美国若继续坚持旧模板,只会看到更多“原罪”,而非伙伴。
参考资料
英国学者:对华关系,西方犯下一个巨大的历史性错误-观察者网-2024年08月05日
美国为什么一直针对中国?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这么说-环球网-2020年0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