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8 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100 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铁五局高级工程师李吉荣获 "全国劳动模范" 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十五载坚守基建一线、深耕智能建造领域的高度肯定。
心怀壮志,开启盾构征程。2009 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李吉,怀揣着科技报国的炽热理想,投身中铁五局。彼时,盾构机作为"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大多依赖进口。一旦设备出现故障,企业就得花费高昂费用聘请外国专家维修。面对这一现状,李吉暗下决心,一定要钻研透彻盾构技术,为企业降本增效,为国家基建事业排忧解难。
从沈阳地铁到长沙地铁工程,施工地层复杂多变,卵石层坚硬难破、溶洞区域危机四伏。但李吉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无畏的探索精神,精心调试盾构参数,创新施工工艺,让盾构机如同灵动的穿山甲,在复杂地层中"游刃有余",实现所有盾构隧道精准洞通,用亮眼成绩打响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名号。
创新引领,攻克技术难题。2019 年,李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以此为依托,他牵头组建产业工人创新创效联盟,聚焦施工一线的"卡脖子"难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联盟成员们齐心协力,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新 50 余项施工工艺,研发 112 项施工工法、20 项发明专利、64 项实用性授权专利、1 项国际专利以及 2 项软件著作权。
在贵州省基础建设中,李吉联盟团队更是大显身手。他们先后攻克隧道施工、低温钢轨扣配件更换、T 梁预制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1+N"集群放大效应。在安六铁路,团队革新铺轨技术,施工效率大幅提升,创效成果十分可观,为贵州交通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李吉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扎根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无数个深夜,他在图纸与资料中埋头钻研,一年内便积累了十几本厚厚的工作笔记,同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钻家"。他创新发明的新型始发技术,成功攻克软弱地层隧道施工难题,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带领团队引入新型材料,在穿越建筑物及软弱地层时,实现沉降零预警,为隧道施工安全与质量提供坚实保障。他先后牵头开展 16 项国家急需的技术攻关,取得 12 项创新成果,参编教材 1 本、标准 2 部,多项成果如《狭小空间盾构区间连续出渣技术》荣获国家和行业奖项。
传承匠心,培育技能人才。依托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李吉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他坚持在贵州铁路技师学院兼职授课,开设贴合行业急需的技能专业班,建立人才培养平台与实践基地。通过"订单式""委托式"培养模式,为贵州省输送 1100 余名关键技能人才,有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多所院校和协会的专家,李吉还承担起技能人才职业等级鉴定工作,已为 200 余名技能人才把关。经他培养,数十人成长为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和特级技师,其中 10 余人次斩获 "全国盾构工匠""贵州金牌工人""贵州省技术能手""贵州工匠""贵州建筑工匠" 等荣誉称号。
风雨十五载,李吉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成长为全国劳模,他不仅是盾构机的"掌舵者",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领航人。从辽沈大地到云贵高原,从地铁网络到高速动脉,李吉正带领新一代"盾构铁军",在祖国广袤大地上勾勒中国建造的坚实筋骨,向着智能建造的星辰大海奋勇前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