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开始执行凌晨4点30起床的计划,起初是被失眠逼的。
那时候每天睡得浅,醒得早,就索性不再躺着浪费时间了。
从4点30起床开始,计划一天的事,开始看书、写作、锻炼。
三个月后,生物钟调过来了,也就顺理成章坚持了下来。
到目前为止,四年了。
从失眠到习惯:早起的偶然与必然
但坚持不是目标,它只是过程,早起本身不值得炫耀,也不会直接带来什么结果,唯一能看见的,是别人陆续退出的速度非常快。
人群在起点总是密集的。
刚开始尝试早起的时候,周围的人不少,社群打卡、朋友圈晒图、起床倒计时……形式五花八门,看起来气势汹汹。
但声势浩大的往往是三天打卡,七天退群,一两周之后,绝大多数人悄无声息。
对比一下社交平台上早起打卡的用户数据就知道了:以某书为例,你总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早起打卡;
你永远能看到,但是你看到的永远都是不同的人,为什么?
因为大多数人连一个月都没坚持下来。
坚持的真相:系统比动力更重要
能坚持的关键,不在于动力,而在于结构。
心理学上有个“计划—行动—反应模型”,讲的是人做决定的过程是“计划—行动—获得反馈—继续或终止”。
打个比方,早起第一天,你有兴奋;第二天,你还在努力;第三天,你开始怀疑这是不是没意义。再过几天,你就直接放弃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下去,因为他们把早起当目标,而不是手段。
相反,长期坚持的人很少把早起本身当成什么了不起的事,他们会绑定一个固定动作;
比如早起后读书半小时、写作1000字,这样容易坚持,也容易带来固定的反馈。
真正有执行力的人,很少浪费时间去评估到底值不值。
比如巴菲特,一年工作不过百天,每天早起读书是他的习惯,他曾在采访中说:“别人起床之后才开始一天,我已经看完两个财报。”
他没强调起多早,而是直接把早起变成一种默认配置。
把早起这个动作拆解一下,就会发现它很简单,做到它只需要那么几个,时间成本、身体负担、心理投入、环境限制。
所以,能不能持续早起并不取决于勤奋程度,而是那些微小的生活习惯的配合。
比如:睡前刷短视频的习惯有没有改掉;
家人的作息与你的作息有没有协调;你的工作时间有没有失控,是不是凌晨两点才下班的……
以上这种情况,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再强的意志也架不住身体崩盘。
坚持不了,不是人不行,而是支持系统不行,而系统性坚持才是长期主义的核心。
孤独的远行者:时间复利的秘密
另外,人是群居动物,人类天然需要来自同类的褒贬。早起这件事,坚持几年之后,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同行的人越来越少。
这时候,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会冒出来:你能不能在没有同伴、没有共鸣、甚至没有外界反馈的前提下,照样做事?
如果答案是能,那说明这套系统已经完全形成了。
深圳有个IT从业者叫张志钢(化名),他分享过自己的习惯:凌晨四点半起床、五点半锻炼、一小时读书,两小时写代码。
他维持这个节奏七年,从技术员做到CTO(首席技术官)。他写得很直接:“没人看我,没人夸我,但这套系统会自己运转。”
反过来看,那些爆发型努力的人,往往在最开始很猛,但后期一旦断电,就很难再接上了;
因为他们的习惯建立在外界刺激上,而不是自我体系中。
当然,也不是不允许中断,而是不能频繁断电,哪怕慢一点,只要不掉线,累积的结果会呈指数上升。
举个例子,再平凡的人,假如每天写1000字,坚持五年,那就是180万字;每天健身一小时,五年后就是1800多个小时。
问题就是,很少有人坚持下来。
现在这个世界有多浮躁,你停下来少刷一秒钟手机,都觉得落后了他人半拍,五年太长了,没人愿意拿出时间去做那些枯燥的事情。
现在的时间也过得似乎越来越快了,五年,一眨眼就过去了,每一天都太短了,短到你以为可以不差这一次;
可正是那一次一次的小妥协,让你一次一次把计划搁置了。
四年坚持四点半起床,它只证明了一件事:能持续走下去的人非常稀有。
它和聪明、和运气、和资源都没有直接关系,它就是一个行为模式:你每天能不能在没人管你的时候,还照做那些枯燥无味的事。
只要走得够久,够远,你就会发现,这条路根本没有其他人,一点都不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