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 终于。 五一小长假,正式开始了。

忙碌了这么久,可算能有几天喘口气的时间了。你是不是早就计划好了?去向往已久的地方看一看。和许久未见的朋友聚一聚。到收藏了很久的餐厅吃一顿。

是的。这些想法,都特别好。

但是,无论你是选择出行,还是居家。假期期间,“玩得开心”很重要,“休息得好”也很重要。否则,假期一结束,你可能就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工位,吐槽放假比上班还累了。

所以最近,我也对“休息”这件事,做了一些研究。今天的市面上,有很多的“科学休息法”。讲得都特别好。我试着帮你做了总结、梳理。一共10个关键点,与你分享。如果这10个关键点,能够成为你的“五一休息指南”,给你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那我会感到无比的荣幸。

好了。倒杯水,找个舒适的地方。我们开始。



重新认识休息

提问:到底什么是“休息”?

休息?这还不简单。不就是不用上班,关掉闹钟,睡睡觉,放松放松吗?

是的。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这并不是全部。

仔细回想一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睡了十几个小时,睡得昏天黑地。但一觉醒来,却还是觉得脑袋像一团浆糊,浑身不得劲。或者,瘫在沙发上刷了一整天的短视频。但放下手机的那一刻,并没有感觉神清气爽,反而觉得时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在不经意间,就混淆了三个概念。

停止工作。无所事事。有效休息。

真正的休息,不是简单地让身体像关掉的机器一样。而是要像给智能手机进行全面的“系统维护和充电”那样。手机快没电了,光把它扔在一边,什么也不做,是没用的。你得找到合适的充电器,插上电源。如果后台还有一大堆程序在运行,你最好还得把它们关掉。

我们的身体,比手机更复杂。当然也更需要这种“主动的维护”。而高质量的休息,需要我们从多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主动投入。

比如,身体层面。保证充足且有规律的睡眠,进行促进循环和放松的温和运动,选择能滋养身体而不是增加负担的食物。这是基础硬件的修复。

比如,心理层面。主动减少大脑的“噪音”、过度的信息输入、无休止的担忧。就像清理电脑内存和后台程序。

比如,情绪层面。允许并关照自己的各种情绪。无论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找到聊天、写日记、听音乐等等方式,来疏导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忽视。


再比如,心力层面,感官层面。等等等等。

你看,真正的休息,不是被动的放任,而是一系列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它需要被“管理”。就像管理我们的工作一样。

所以,假期休息的第一步,也许就是升级一下我们对“休息”这件事本身的认识。

要像对待你的健康一样,认真对待你的休息。



些留白时间

很多人,尤其是平时习惯了快节奏、高效率工作状态的人,一放假,反而容易陷入另外一种焦虑。

哎呀,难得放个假,时间这么宝贵,可千万不能浪费了。于是,打开日历,开始规划。第一天上午去博物馆,下午网红餐厅打卡,晚上看个电影;第二天自驾去郊区,爬山,农家乐;第三天约上三五好友,K歌,剧本杀 ……

假期日程,比上班的时候还满。每一个小时,都要高效利用。总感觉不塞得满满的,就有点对不起这个假期。

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从一个需要打起精神应对的“工作战场”,跑到了另一个需要消耗体力、情绪和注意力的“休闲战场”。就像在饿极了的时候冲进一家自助餐厅,看着满眼的菜品,生怕吃不回本,于是拼命往盘子里堆,却没尝到什么真正的滋味。

最后,好好的假期,就会变成另一种需要按时打勾完成的KPI清单。


是的。也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忙碌。以至于,连休息的时候,我们也不想“虚度光阴”。

但其实,大可不必。这个假期,你可以试试反着做。

比如,刻意地,在你的假期计划里,留出一些“什么都不安排”的时间块。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

就允许自己在那段时间里,跟着感觉走。想发呆就发呆,想看云就看云,想躺着听雨就听雨。

然后,你可能就会发现,正是这些看似“浪费”的、没有明确目的的留白时间,成了让你的身心得到放松、创造力得到恢复的宝贵土壤。

假期里,刻意留白,不是浪费。

有些时候,少,才是多。



睡个聪明的觉

“平时工作太累,觉都不够睡。这个假期,我一定要睡个天昏地暗,把欠的觉全都补回来!”

这句话,不知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也不知成了多少人的节假日睡眠模式。

晚上,捧着手机,刷着短视频、追着剧、打着游戏。就算硬熬,也要熬到凌晨两三点。这叫“报复性熬夜”。因为这样,我就能把被工作占用的时间,给夺回来了。早上呢,关掉闹钟,一觉睡到自然醒。下午才起床,也没关系。这叫“补偿性睡眠”。因为这样,我就能把工作日少睡的觉,给抢回来了。

听上去,好像很自由,很有掌控感。

但其实,那个掌管睡眠节律的“生物钟”,可能根本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因为,这台极其精密的“机器”,调控着你体内的激素分泌(比如褪黑素、皮质醇)、体温变化、以及睡意和清醒的转换。在这个世界上,它只喜欢一样东西。

规律。

而打破这种规律的结果,可能是“补偿失败”。因为失去的深度睡眠,很难通过延长总睡眠时间来完全弥补。可能是“社交时差”。因为你的生物钟,和你实际的作息时间并不在同一条轨道上。也可能是“假期综合征”。因为假期一结束,你就得立刻调整回工作状态。

那怎么办?难道假期就不能放松一下,睡个懒觉了吗?

当然不是。

假期里,你可以比平时稍微晚睡、晚起一点。这没问题。但尽量让你假期的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与平时相比,波动范围控制在1-2小时以内。这样,你的生物钟不至于被彻底打乱。

同时,给睡眠环境提供一些基础保障。比如,用遮光窗帘或眼罩确保卧室黑暗,用耳塞或白噪音机确保安静,用适宜的空调温度确保凉爽。

睡前的1-1.5小时,就开始为睡眠做准备。放下手机、电脑、iPad。可以读几页纸质书、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或播客、喝杯温热的洋甘菊茶、做几个简单的拉伸。


请记住,不要总让自己在快要昏厥的状态下才睡觉,而是主动去创造一些条件。

因为“睡得久”的战术,不解决“睡不好”的问题。



控制运动强度

放假的时间,也是去健身房撸个铁、去户外跑个步,和朋友打场球的好机会。

这当然很棒。如果你本来就习惯这些高强度运动,当然可以继续保持。

但是,如果你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假期来休息、恢复和减压。那么,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你可能就需要一点策略调整了。

为什么?

因为高强度的运动,它会消耗大量能量,导致肌肉轻微损伤(虽然这是肌肉生长的必要过程),带来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水平的暂时升高。一个已经处于疲惫或压力状态下的身体,再进行高强度运动,就需要更长的恢复时间。

所以,假期里的运动,更适合扮演一个“修复助手”的角色。

比如,散步。尤其是在公园、湖边、林间小道等自然环境中散步。新鲜的空气、绿色的植物、阳光的照射,本身就有疗愈作用。慢慢走,感受脚下的路,留意周围的风景和声音。

比如,瑜伽。特别是节奏舒缓的瑜伽。通过缓慢的体式伸展,放松紧张的肌肉筋膜。深长的呼吸,也能安抚神经系统。

比如,简单的拉伸或放松练习。就在家里,随时花几分钟做做肩颈放松、腰背伸展。不需要追求标准动作,感觉身体被温和地拉开。舒服了就好。


这些更加温和的运动,不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但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帮助身体更快地清除代谢废物和压力激素。而且,它们通常伴随着对呼吸和身体感受的关注。这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拉回来,起到类似“动态冥想”的效果。

总之,最终的目标,是身体微微发热、舒展,心情愉悦。

这样,我们得到的才是“润滑”和“舒缓”。而不是新的“冲击”。



吃得更加聪明

和假期高度契合的,还有“吃”。

平时工作忙,午餐外卖凑合,晚餐回家太累随便吃点。这个假期,可得好好补偿补偿自己了。

于是,火锅沸腾,烧烤飘香,甜点琳琅,奶茶续杯 …… 各种平时想吃又来不及吃的“硬菜”,就都来了。

这样吃,当然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感。毕竟,对美食的追求,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

但是,你也一定听说过,各种“放纵式吃喝”带来的副作用。比如肠胃问题。比如血糖问题。比如体重问题。比如身体炎症问题。为了能在假期开心一些,我就不展开了。


那么,吃,能不能更有智慧一些?放纵和健康之间,能不能平衡一些?

嗯。你可以试着吃得滋养一些,吃得认真一些。

吃得滋养一些,就是多给身体提供它真正需要的“燃料”。

比如,色彩丰富的蔬菜水果。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会修复你的身体。比如,优质蛋白质。鱼、虾、去皮禽肉、鸡蛋、豆制品、低脂奶制品,都能帮助你修复身体组织、维持免疫力。比如,健康脂肪。牛油果、坚果、橄榄油、鱼油,对大脑健康和情绪稳定很重要。比如,全谷物和复合碳水。糙米、燕麦、藜麦、红薯,能提供稳定持久的能量,避免血糖大起大落。比如,充足的水分。白水、淡茶都可以,保持生理功能正常运作。

吃得认真一些,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

比如,排除干扰。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食物上。比如,细嚼慢咽。充分咀嚼,体会食物的味道在口中变化的过程,这会帮助你消化吸收。比如,留意身体信号。是饿了才吃,还是只是因为无聊、焦虑或者习惯?吃到七八分饱时,能不能及时停下?

当你吃得更加滋养、认真之后,你也许就会发现,即便是火锅烧烤小龙虾,也可以吃得更加舒适一些。

毕竟,享受美食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增加身体负担。



给大脑做清洁

当然,身体休息了,不代表脑子也休息了。

因为很多时候,即使在放假,人明明闲下来了,但脑子却是一刻也停不下来的。

一会儿,微信工作群突然弹出消息,心头一紧;一会儿,看到朋友圈别人晒的旅行照,有点焦虑;一会儿,又想起节后要处理的一堆事,开始担忧 ……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开了无数个标签页的浏览器。


那怎么办?

对外,减少干扰输入。对内,主动清理杂念。

怎么减少干扰输入?

比如,设定无手机区域和时段。卧室、餐桌,可以是无手机区。睡前1-2小时、早起后1小时、散步时,可以是无手机时段。

比如,关闭非紧急通知。可以关掉那些不重要的App通知权限。如果手机并不总是响起,我们也许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

比如,批量处理信息。不要随时随地刷朋友圈、查邮件。可以规定每天固定的一两个时间段,集中处理这些信息。

比如,用“离线”替代“在线”。尝试用纸笔记录代替备忘录App,用面对面交流代替微信聊天。重新体验“离线”带来的真实感和专注感。

怎么主动清理杂念?

比如,做一些简单的正念冥想。不一定要有多么专业。可以每天找5-10分钟,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闭上眼睛,把注意力轻轻地放在你的呼吸上,感受气息的进出。走神了也没关系,把注意力再次带回到呼吸上就好了。一次又一次。

比如,利用书写释放思绪。把脑子里那些挥之不去的担忧、想法、计划,或者仅仅是当下的感受,写在纸上。就像把大脑里的“垃圾文件”清倒出来。

当你的大脑不再被持续的噪音和内部的杂念所淹没,它就有机会真正安静下来,恢复它本该有的专注和创造力。



找回心流状态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时间好像“消失”了,完全沉浸在那个活动本身,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也许是在挥洒颜料画画的时候,也许是在指尖流淌出旋律弹琴的时候,也许是全神贯注地做一道复杂手工的时候,也许是在花园里侍弄花草的时候,也许是在厨房里研究一道新菜谱的时候,甚至可能是在全身心投入地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游戏,或者和朋友聊天的时候。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这种奇妙的状态,称为:心流。他说,心流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人们通常会感到强烈的愉悦、创造力和全神贯注,并且对时间和自我会暂时失去意识。

这种状态,会让你暂时忘掉烦恼,感受到纯粹的快乐和成就感。

如果说,工作的忙碌,让你把能带来心流的爱好,放在了更低的优先级上。那么,假期,就是找回它们,或者培养新爱好的机会。

关键不在于你做得多好,结果多完美。比如,画画不一定要画得有多好,做饭也不一定要色香味俱全。

重要的,是那个投入的过程。

那个让你暂时“忘记自己”的过程。



保护你的能量

假期,往往意味着更多的社交活动。

走亲访友,同学聚会,朋友小酌 …… 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

高质量的沟通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心力补充。

但是,低质量的社交,可能就会带来消耗。比如,要说言不由衷的客套话的大型聚会。比如,要听抱怨、攀比和说教的饭局。

所以,在假期社交这件事上,我们也需要更有“选择性”。

你可以优先选择那些“滋养型”的社交。把宝贵的假期时间,更多地留给那些让你感到舒服、放松、安全的人。同时,远离那些“消耗型”的社交。那些让你感到压抑、焦虑、疲惫,或者需要你戴着面具去应付的社交,就说“不”吧。

保护自己的社交边界,就是在保护自己的能量。

可是,如果我并不想和任何人社交,怎么办?

独处,也可以是高质量的。

你可以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让你沉浸的书。可以戴上耳机,听完一张你喜欢的专辑。可以泡个舒服的热水澡。可以只是坐在窗边发呆。可以拿出纸笔,梳理一下近期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做一些只需要自己就能完成的爱好。


因为,不管是见朋友,还是见亲戚。

你最终要见的,其实只有你自己。



允许自己脱轨

前面我们说,要警惕日程陷阱,多些留白时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假期就完全不需要计划,可以彻底“放飞自我”。

因为完全没有计划的假期,很容易就在无意识的刷手机,漫无目的的闲逛,或者“选择困难症”中结束。等到假期结束回头一看,好像什么都没做,又好像什么都做了点皮毛,也会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所以,你可以试着给自己制定一个“假期愿望清单”。

这个清单上,列出的不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你觉得可能会让你感到放松、愉悦,或者有收获的事情。这些事情可大可小,完全根据你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定。

比如,你的清单上,可以有放松类的。睡个回笼觉,泡个脚,做一次按摩,晒15分钟太阳。可以有学习类的。读完某本书的第二章,看完一部高评分的电影,听完一集深度播客,参加一场画展。可以有户外类的。找个公园散步,骑上自行车溜达一圈,去安静的地方看日落。

然后,在假期的每一天,你可以根据自己当下的精力水平、心情和可用的时间,像在餐厅点菜一样,从这份菜单里自由勾选几项来做。

今天感觉精力充沛,天气又好?那就勾选“户外散步”和“读一章书”。

今天感觉有点累,只想宅家?那就勾选“泡脚”+“看部电影”。

这份清单,会给你方向感,让你对“可以做些什么来休息”有更加具体的选项。而且,它是完全基于你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定制出来的。你可以随时调整。

更重要的是,它允许你脱轨。

如果计划了今天下午去散步,但临时就是提不起劲,只想窝在沙发里,那就坦然接受自己的状态。


休息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

千万不要让计划本身,成为你的压力来源。



保持日常状态

当然。五一假期再长,也只有那么几天。它像一个加油站,可以帮你把油箱加满。

但是,离开加油站之后,我们怎么才能让这箱油跑得更远一点?

靠着一年几次的长假来“集中充电”,可能是不够的。

所以,真正的解决方案,也许是把那些在假期里让你受益的,微小的,可持续的做法,移植到你的日常生活里去。

假期的最后一天,可以好好地回顾一下。哪些活动让你感觉特别放松、平静或充满活力。可能是早睡了半小时。可能是早上多喝了一杯水。可能是中午去公园走了走。可能是晚上读了几页书。

选择其中一两个,你觉得最可行、最想保持的。把它们拆解成极其微小的,几乎不需要意志力就能完成的步骤。比如,“每天冥想半小时”太难,改成“每天穿好袜子后,在床上静坐1分钟”。比如“每天运动1小时”太难,改成“每天下班回家后,多兜几圈再上楼”。

日常高强度的工作和学习中,也不要等到感觉筋疲力尽了才想起休息。而是主动嵌入一些微小的放松动作。比如,每隔45-60分钟,就站起来离开座位,做一些和当前工作完全不同的事情。走动一下,去窗边远眺,喝杯水,做几个简单的伸展,和同事聊几句闲天,或者只是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


做到了,就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励。

然后,不断复盘和调整。哪些做得好?哪些可以改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你的休息策略。不要指望一个假期就能彻底解决你所有的疲惫问题。

因为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好了。一不小心,又说了这么多。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你跳出那个“一放假就瞎忙,一过节就累瘫”的怪圈。

当然,“如何好好休息”这件事,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需要你去主动学习、刻意练习、不断优化。

这个五一小长假,也许就是一个绝佳的练习场。

试着,放下那些对“效率”的执念。试着,把目光放在自己的身上。用这10个关键点,或者是因为被启发而找到的方法,去关照一下那个可能已经紧绷了很久的身体,去清理一下那个塞满了各种念头的思绪。

祝你,能真正利用好这个假期,充好电,找回满满的心力。

然后,奔赴下一程山海。

加油。

P.S.

很多人相信,人工智能是未来。却不知道,该如何拥抱这个未来。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是机会。却不知道,如何才能不错过机会。

所以今年,我和我的团队,也正式推出了,2025“进化的力量·刘润年中大课”。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会用一天的时间,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

不做现场直播。也不做事后回放。就让我与你,独家分享。

6月7日,就让我们,现场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刘润主笔/ 二蔓/ 歌平版面/ 黄静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86原创文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