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老子》(又名《道德经》)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下人工智能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时,我们该如何看待《老子》无论是之于个体生命还是社会的意义?4月23日,“科学时代重读‘老子’的意义”思想碰撞会暨《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出版座谈会在华东师大举办。


活动现场图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永晶的《老子智慧八十一讲》,通过比对《老子》的各个版本,从老子思想的整体性原则出发,选择更合理的遣词用字,复原更符合老子本意的原典,让阐释和理解基于更为坚实可靠的起点。全书八十一讲,每一讲对应《老子》原典的一章,分“原文”“文义”“评唱”“注释”四个部分。“原文”呈现作者复原的原典;“文义”为原典的现代文释义,忠实呈现其精髓;“评唱”则是对原典的完整解说、阐发和引申;“注释”为历代古注的精选。

在李永晶看来,“在老子的思想流传于世的两千多年间,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们正是通过对传世本的注释和阐述——事实上正是他们同时‘创造’了各种传世本——才得以将老子思想纳入华夏精神与生活世界,使得文本和思想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们经由传世本创造了异常丰富的《老子》解释,这种认识积累的意义甚至不亚于原创。”

此外,李永晶全面吸收古今中外大家的研究成果阐释经典,将孔孟老庄和叔本华、黑格尔等西方哲人对照解读,融会东方智慧和西方思维,揭示古文背后的深刻道理和丰富内涵,理解伟大思想家在面临相同问题之时不谋而合的应对逻辑,尤其是老子思想穿越时空的特性。

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将古典文本纳入现代人的认知框架和人生困境,为人们提供解决现代生活情绪的路径,引导读者在古人解决问题的对策中获得启发,换个思路考虑问题,并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拓展思维深度。当天会议的主题“科学时代重读‘老子’的意义”,正是基于此而展开的深入探讨。


李永晶,《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国荣认为,在科技时代谈论经典并探讨科技与经典之间的关系,显然具有不同的意义。经典具有永恒魅力,不会因科技发展而失去价值。人工智能的“人工性”,决定了它必然是为人所用的工具和手段,老子的观点中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对自然非常注重,但对人性、对人的存在更为注重,因此在发展人工智能时,始终不能忘记人是目的,并需要以此引导人工智能。

某种意义上,《老子智慧八十一讲》打破了传统学术的框架,不仅在文体上开辟了新的形式,在内容上打通古今中西、人文科学的边界。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所言,学术思考不应有边界,而应超越学科限制,实现文史哲的融合;文本解读应基于文本本身,并结合当前的科学、政治和学术变化,从而实现文本的自我更新和形成新的意义。当不受学科边界和同行思想的限制之时,经典文本在当下也就重新获得了价值,《老子智慧八十一讲》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则关注到《老子智慧八十一讲》中如何从知识抵达到信仰。现代人往往将信仰视为一种无法通过知识验证的神秘力量,而忽视了信仰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引用了施特劳斯的观点,强调知识和信仰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弥合这种鸿沟。现代社会中,人们容易陷入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中,从而失去对更高目标的追求,但我们现代人不应放弃对天道、自然和宇宙规律的信仰,因为这仍然是人类探索的方向。而面对复杂的世界和内心的困惑,人们需要找到一个更有力量的接触点,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方向感。

以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王献华的观察,人工智能的输出语言逻辑仿佛是一种重构,不难发现,人工智能的输出中有许多错误与幻觉,而经典的形成是一种对世界进行更高层级的抽象阐释、去除幻觉得到真实的过程。也因此,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人们可以回归到宇宙和现实的本质,从而理解其深刻性和真实性的缘由所在。这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对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学术月刊》原主编金福林认为,李永晶与《老子》的关系也同样如此。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经典,而学者在研究经典时,应该保持谦恭的态度,同时也要包容和吸收不同思想家的观点,《老子智慧八十一讲》展示了李永晶的世界视野以及对中国知识体系构建的期待。由此也给予了一种启发,在科技时代做一个学者,需要更多地关注世界,并通过阅读和研究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李永晶自陈,自己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在科技时代,我们仍然读《老子》这样的经典。他不仅从中国传统本身解读《老子》,也引入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视角来解读它,在于他有一个观点,这种跨文化的解读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时代更需要将古典智慧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以提供全新的文明图景;古老的智慧结合当下知识,可以揭示出包括科学和智慧在内的全新视角。而对于人工智能,他提醒了一点,“智能”不等于智慧,这是我们在科技时代重读经典的意义所在。

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奇点研究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何明主持,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章益国、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赟参与研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