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专栏作家项立刚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多数高校应该回归教学为主、科研为辅》。
该文章的核心观点就是:大部分高校的科研毫无价值,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经费。许多科研做出来,就是为了凑论文数量、评职称的。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项立刚深刻阐述了当今学术界的一个龃龉。话说高校科研究竟有没有价值?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大部分高校没必要搞科研?
按照项立刚的说法,如今许多高校的大多数实验项目,都属于“无价值实验”,也就是所谓的纸上谈兵、X上雕花。
即便这些实验做的再精妙,也只是为了秀操作,根本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给社会创造价值。
项立刚还表示,真正的大学,应该把学生送到一线去实践。比如新闻专业的学生,就去实习当记者,去探访民情。地理专业的学生,就跟着导师去山里敲石头、画树根。
编码专业的学生,就去相关码农企业实习,或者做个外包项目试试手感。至于生化专业的学生,也应当去往相关企业做任务,做人民有需求的实验。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学生。也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有资格成为有意义的好大学。不然的话,大学生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根本用不到。毕业等于失业,四年大学白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项立刚的这番话,确实给当今部分大学的教育模式,带来了一次警醒。但这是否意味着,今后的大学不再需要科研了呢?
其实话也不能这么说,因为科研的存在,确实也是大学里不可或缺的一项传统艺能。只不过,这项传统艺能得用在对的地方。
按照项立刚的说法,那些真正需要待在实验室搞科研的,不是普通大学,而应该是“国防七子”这类顶级院校。
这类院校研究国家级的顶尖科技,适用于国防、军事等领域,因此才需要圈起来干活,不能让技术外泄。
而且这些院校产生的实验成果,经得起时间考验,所以可花大价钱培养。一旦成功的话,那就是六代机、福建舰、东风41、激光卫星等。
总之,项立刚的观点就是,玩科研可以,但得交给专业的人来玩。至于阿猫阿狗,就不用凑热闹了。
“唯论文论”问题严重
从网友们的评论来看,几乎清一色支持项立刚的观点。
原因也很简单,只因近些年来,有关高校的教育、科研、评职称等问题,确实发展的不平衡、不科学。当这类现象越来越多以后,大家对于部分高校的诟病就在所难免了。
那如今的高校都有哪些问题呢?首先,“唯论文论”这个问题就很严重。
按照当前的高校教师进阶体系来看,其论文发表数量,直接就与教师的职称、工资福利挂钩。你发的论文越多,你拿到的嘉奖就越多。
也正因如此,所以这些年许多高校,频繁出现论文造价和论文抄袭事件。至于水论文事件,更是数不胜数。在一些灰色产业链上,某些导师甚至还花钱在三流学术期刊上发论文。
可是说,正是这些乱七八糟的论文争霸赛,才把高校教师进阶体系搅的乌烟瘴气。当此类事件越来越多以后,学术界的论文也就越来越没法看了。
这也是为啥如今许多人都呼吁学术改革,不然的话,科研质量迟早会跌落到谷底。
捞经费问题层出不穷
其次就是捞经费问题,这也是许多高校的一个症结。
众所周知,国家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科研经费使用这块监管的比较松。但恰恰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各种捞经费事件层出不穷。
比如某些导师就通过购买试剂来虚开发票。毕竟试剂这类耗材用完就没了,死无对证。所以发票开多少钱,完全是导师自己说了算。
亦或者,导师会成立一个皮包公司,让该公司和自己的实验项目对接。随后依靠皮包公司来采购高价设备。
像原本1万块钱的设备,采购价直接飙升到3万。在这种情况下,经费就被吞于无形之中了。
除此之外,许多导师申请的经费,几乎没用在科研本身。而是用来给学生发工资、发福利,充饭卡、交话费等。
当然了,如果是真发工资还好,怕的就是某些导师还克扣这些工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吞进去的经费就不计其数了。
学术压榨问题不胜枚举
第三就是学术压榨问题。根据某些研究生的说法,部分导师会把学生当做牛马,无偿给自己干大量的活,比如疯狂做实验、拿数据等,完全不管学生疲不疲惫。
很多实验项目,导师自己都不知道在干嘛,全部交给学生来操盘,自己则一门心思钻营评职称的事情。
一旦有了成果以后,导师便将自己的名字给署上去,美其名曰“加权重”。像这些操作,无疑都窃取了学生们辛苦的劳动成果。
毫不夸张的说,在当今部分高校的科研环境中,类似这样的蛀虫式导师不计其数。
教材和课程严重滞后
当然了,抛开科研体系不谈,在教育质量这方面,部分高校也存在令人诟病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落后。尤其是本科生这块,更是“严重脱离社会”。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许多大学学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比如Flash、Dreamweaver等,像这些,都是老一辈的设计工具,现代职场已经很少用了。还有许多编程课,也都是老教案,既没更新也没迭代。
像那些做练习用的编程软件,都是eclipse之流。这类20年前的老古董,怎能提升学生的编程技术?当学生毕业后,面对企业日新月异的编码工具,直接懵圈。
尤其是现在AI开始问世,更让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风中凌乱,直呼这四年简直白学了。可见,当今高校学术上的滞后性,确实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让学校接入“社会市场体系”
那针对以上那些问题,该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放任自流?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解决。比如可以通过借鉴日本的经验,来促使高校“社会化”。
像日本那边,已经开启了大学改革,让大学参与到市场经济当中,向企业看齐,向市场需求看齐。
什么项目实用化?什么项目能快速变现?那就研究什么。对于那些不符合社会需求、不确定性高的项目,就先搁置一旁,并暂缓经费的发放。
长此以往,不仅能避免经费的浪费,还能淘汰掉许多水论文的项目。学生和导师也能尽可能的进入一线实践,创造更多对社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学术圈的科研价值就体验出来了。
包括教材、课程落后问题,也是一样。不能仅仅让教材停留在象牙塔层面,更要将教材引入社会。让社会上的知识深深刻进教材中,给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视野。
比如可以定期修订教材,将那些前沿知识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纷纷纳入教材体系。
这样一来,市面上的那些先进生产工具,就能被学生们熟练掌握了。学生们学完就能用,直接上岗就业,主打的就是一个无缝衔接。
总之,部分教材要做的就是勤更新、多迭代,不要十几年换一次。不然的话,许多学生一毕业就将其忘的一干二净了。
勇于揭发和举报
至于学术压榨这方面,解决的方式就比较复杂了。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研究生能否正常毕业?权力几乎都掌握在导师一人手中。这些导师往往拥有一票否决权,直接决定了研究生毕业证的发放。
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导师人性中的恶,就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所以要想真正约束导师,基本上很困难。
那这个问题是不是就无解了呢?答案也没有那么绝对。既然不能用道德约束导师,那就开启群众监督模式,采取曝光机制,来“逼”那些无良导师就范。
比如可以通过网上揭发,来反抗导师的压迫。像2024年1月份的时候,华中农业大学的11名硕博生,就勇敢的检举了自己的无良导师。
从举报细节来看,他们的导师黄某某,存在严重的学术造假问题。不光如此,黄某某还经常把自己的学生当牛马使。
无论是跑腿、接人、做课程PPT,还是寄取快递、改试卷等。只要能让学生做的,基本上就全交给学生来做了,自己是一点苦都不想吃。
总之,那份长达129页的PDF举报信,深深的将他们的导师黄某某,钉在了学术耻辱柱上。
根据事后处理结果来看,学校撤销了黄某某校内的一切职务,并解除了其聘用合同。此外,涉及其学术不端的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等,也悉数予以撤稿、撤项。
至于那些被克扣的研究生助研津贴,也纷纷补发到位。随着这一系列惩戒措施实施完毕,全国网友可谓是拍手叫好。
可见,针对学术压榨这类问题,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张。当你提笔写下检举信的时候,真正害怕的就是那位无良导师了。
总的来说,当今高校中存在的一些诟病问题,确实挺让人头疼,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能改变。
还是那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这些困难一一被解决的时候,相信部分高校的学术质量就能更上一层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