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练图》里,唐代宫廷女子舒展双臂捣练的节奏;《耕作图》中,农人弯腰插秧的韵律……听,这是穿越千年劳动的回声。


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的中国人向来以汗水为墨、以奋斗为笔,书写着不朽的壮歌。其实,早在现代意义上的劳动节出现之前,咱们中国人就有自己独特的“劳动节”。

一提到二月二,很多人马上就能接上“龙抬头”,但这句农谚还能接着往下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大仓满、小仓流……”

相传在周武王时期,二月二就被定为“春龙节”。武王效仿先贤,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下田耕种,由此开启了全国农耕的大幕。《礼记》中提到“天子亲耕,诸侯耕助,以劝农也”,“御驾亲耕”的传统也随之流传开来。从这个层面来讲,二月二可以看作中国最早的“国家劳动节”。


除了二月二,如今常被大家当作“中国版情人节”的七夕,也算得上是“劳动节”。

七夕节(乞巧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在西汉得以普及,到宋代达到鼎盛。《诗经・豳风・七月》就有这样的描写:“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在男耕女织的农业时代,女性与纺织联系紧密,不管是世家贵族还是普通百姓,大多都得会点针线手艺。特别是在江南地区,纺织更是女子们重要的赚钱途径。

宋代文学家、苏州人范成大在《缫丝行》里写道:“大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七月初七向织女“乞巧”,充分体现出人们对纺织这一劳动的重视,也让这一天具备了纺织业“劳动节”的属性。

这些延续千年的节日,虽然并没有“劳动节”这样的名称,却处处蕴含着“以劳为美”“劳动光荣”的文化基因。在如今机械化逐渐取代人力的时代,那些穿越时光的劳动身影,依旧在诉说着对手艺的敬畏以及对土地的深情。

时至今日,劳动节的意义更多在于犒劳努力的自己,同时也是向每一位辛勤的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文颖 裴诗语/文 倪钰 赵堃雅 杨光鑫 胡寒/后期

(图片来源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