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融媒5月1日讯(胶东在线记者 孙宗顺 孙子研 王竞男 摄影 李刚 王广丰 孔易凡)106年前,一群青年用呐喊撕破了沉默的长夜,而他们身后,第一次挺直脊梁的工人阶级,用钢铁般的手臂托起了民族的觉醒。100年前,第一面属于劳动者的旗帜在血与火中升起。从此,机器的轰鸣里有了抗争的节奏,汗水浸润的土地上长出了尊严的芽。
今天,当历史的齿轮转过一个世纪的刻度,那些握住操纵杆的手腕、敲击键盘的指尖、紧盯数据的眼睛、乡间的脚步里,流淌着同一股滚烫的血脉。
铁路人王冠楠的工作,服务旅客上下车,看上去很简单。刚参加工作时,凌晨3点的排队大厅,嘈杂的声音震得耳朵发麻,大量的旅客问询,口干舌燥是家常便饭。
电力人孙伟,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在村里穿梭,台风天抢修途中,有时摔倒鲜血直流。村里哪怕有一盏灯不亮,他的心里都不踏实。
当我们选择出发,总会担忧前路的未知。公司白领苏彩玲,追求健康食材,跨界投身无土栽培,系统学习前,127次试验成功次数屈指可数,挑战消磨热情,她不知道能走多远。
十多年前,刚买下厂房生产非遗鲅鱼饺子的徐巧玉,18万元的销售额,信心满满,然而旅游季一过,速冻水饺遇冷,300多万元的货品因面皮开裂沦为废品,一时间进退两难。
同样面临选择的,还有从事高性能纤维研究的吕继平。中国在芳纶领域起步和成长阶段,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吕继平暗下决心攻坚克难,却未曾想到,沉析纤维新工艺开发和性能提升的研发之路,要走近十年。
在钻研这条道路上,码头吊车工人梁洁,面对庞大的吊车和复杂的作业流程,也曾一头雾水,要保证数十吨重物平稳升降,精准落位,必须苦练“绣花”功夫。
进退之间,他们俯下身子、卸掉包袱,不同岗位的青年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吕继平,十年攻克沉析纤维新工艺开发和间位芳纶性能提升技术,造出了能“上天入地”的高性能芳纶纤维,每年为烟台创造产值超3亿元,研发生产的间位芳纶纤维织成五星红旗,随嫦娥六号闪耀月球。
熟能生巧,梁洁仅用8个月便提前出徒,成为烟台港最快独立上岗的年轻司机之一。57秒,完成十二米钢材市提装车快速精准吊装,单班次3100包吨袋装船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创立的“梁洁创新工作室”,已获得近20项专利、创造上百万元降本成果。
抱着烟台鲅鱼饺子的品牌不能砸的决心,徐巧玉咬牙将全部库存深埋地下。摸索出36道压面工序,让面皮筋道不破,15项专利设备,全程零添加,将产品推广至全国3000多家餐饮店的明档厨房,实现了一枚鲅鱼饺子的“非遗突围”。
人生的跌跌撞撞在所难免,这是每位奋斗者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
认准了无土栽培所具有的显著优势,苏彩玲前往潍坊系统学习,逐渐掌握了20余种芽苗菜的培育工艺,产品线覆盖8大高附加值品种,用真材实料化解市场冷漠与质疑,合作餐饮和商超已有50多家。
在王冠楠工作的22年里,烟台车务段客运站从1线5站发展到如今的5线31站,她带领“木兰青研创新团队”不断创新,好玩的H5和动漫微课,让枯燥的岗位知识变得易懂、有趣、好记忆,促进车务段客运安全生产和服务优质。
扎根基层的25年里,孙伟走遍辖区村庄内所有大街小巷,记得住每一根电杆、每一个表箱,带头告别“走收电费”的时代,申请8项国家专利,23项创新成果奖,守护了成千上万户家庭的安全用电。
当年的他们不是史书里的剪影,而是今天的你和我。百年前的火种从未熄灭,它藏进凌晨三点的路灯下,藏进流水线的精准刻度里,藏进每一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平凡坚持中。
谨以此,献礼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