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张磊夫著,徐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版。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目 录

中文版序

2018年网络版序

1990年版序

引言

第一章 东汉时期的中国南方:政治与地理

梗概

汉人与南方

荆州与长江中游

交州与岭南海岸

扬州与长江下游

统治的强化

第二章 家族的奠基者:孙坚

梗概

出生、背景和早期生涯(155—184年)

升至高位(184—189年)

讨伐董卓(189—191年)

内战与最后一战(191—192年)

关于传国玺

第三章 少年郎:孙策

梗概

早年生活及为袁术效力(175—195年)

占据长江以南和与袁术决裂(195—197年)

西进与控制长江中游(198—199年)

生前最后之战(200年)

孙策和干吉的传奇:文献的杂糅

第四章 进军赤壁(200—208年):孙权

梗概

承继孙策

确立权威

讨伐黄祖

弩箭离弦

赤壁之战

关于舰船和水上战争

第五章 军阀政权

梗概

初定荆州(209—210年)

保卫扬州

长江以南的山民

岭南

第六章 争夺荆州(211—219年)

梗概

西部的刘备(211—214年)

再定荆州(215年)

大背叛(219年)

第七章 问鼎皇权(220—229年)

梗概

刘备的复仇

北方的安全

南下扩张

平起平坐

第八章 南方的帝国(230—280年)

梗概

政府的形式

称帝之后的形势(230—280年)

社会与经济

吴国的成就

第九章 吴国历史文献(170—230年)

梗概

陈寿和裴松之

南方的历史学家

3—4世纪的史学著作

故事演绎:夸张和寓言

《三国演义》的歪曲

大事年表(155—229年)

主要参考文献



《南方的将军:孙权传》英文版

中文版序

在此我很荣幸地为拙著作中文版序,这是一部由外国学者撰写的,关于三国时期吴国将军们的专著。感谢江苏民出新选择了它,并且,向广大读者予以推荐。

南京的确是最适合此书中文版的问世之地,因为这座城市正是由东吴的开国君主孙权所建。在此之前,南京虽有故垒城郭,却不曾为帝皇之宅,是孙权将他的新都命名为建业,从而铺设了今天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基石。

在我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我就被三国故事深深吸引,崇拜着东吴的将军们:孙策、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他们是更为知名的曹操、刘备和关羽眼中可敬的对手。我曾试图在西方读者面前呈现南方将军们的勇气和成就,而现在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向他们故乡的读者进行讲述,希望此书能为这段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提供别样的视角。

译者徐缅先生和编辑为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工作,在此谨致谢意。

张磊夫

2023年9月于澳大利亚赤楠市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2018年网络版序

本书首次出版于1990年,现已绝版,只能到专门的图书馆去查阅。现在这一版本,晚于初版几近30年,为的是呈现给喜欢三国——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且传奇的时代的读者。

整本书的主旨和观点不变,仅有轻微文字改动;参考书目大致与1990年版相同,增补了一些新近的作品,其中也包括我自己的。这一版的形式有些不同,全书正文、索引和注释中仍使用了原版的页码。

张磊夫

2018年10月于堪培拉



《国之枭雄:曹操传》

1990年版序

我大约在30年前开始研究三国历史。我在毕汉思(Hans Bielenstein)、马悦然(Goren

Malmqvist)、房兆楹、柳存仁、李渡南(Donald Leslie)、费子智 (Patrick Fitzgerald)、王赓武、许倬云、官崎市定(Miyazaki Ichisada)和官川尚志(Miyakawa Hisayuki)的引导下受益匪浅。

致力于这一领域的一大乐趣在于,见证相关学术讯息和探讨的稳健发展。在1960年代初,除却方志彤(Achilles Fang)对《资治通鉴》的鸿篇译著、白乐日(Etienne/Stephan Balazs) 精妙的论文以及侯思孟(Donald Holzman)的研究,与该领域相关的西文资料并不移多。

自那以后,汉学的主要发展有毕汉思的著作、杜敬轲(Jack Dull)编著的华盛顿大学汉代研究项目成果的出版和近期问世的《剑桥中国史》第1卷(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还有更多的学术出版物旨在研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特质,以及其在公元2世纪末解体的原因。

承蒙多位同仁热心通读本书,给出建议与意见。我最为感谢的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汉思,巴黎大学的侯思孟、吴德明(Yves Hervouet)和毕梅雪(Michele Pirazzoli-t'Serstevens),莱顿大学的贝克(Burchard Mansvelt Beck),威斯康星大学的倪豪士 (Bill Nienhauser),汉堡大学的司徒汉(Hans Stumpfelt),剑桥大学的鲁惟一(Michael Loewe),昆士兰大学的克莱顿:布雷特(Clayton Bredt),还有堪培拉的比尔:詹纳(Bill Jenner)、伊懋可(Mark Elvin)、罗依果(Igor de Rachewiltz),以及尤其是加德纳 (Ken Gardiner) 和格里高利扬 (Greg Young)。

尽管他们总是认为所做为分内之事,我还是要向陈(Y.S.Chan) 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致以最真诚的感谢:他们收集并维护了极佳的馆藏书;若无这些书籍,我的研究无从开展。

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有幸得到了温妮弗雷德芒福德 (Winifred Mumford)的帮助,她收集了相关地图;还有王冬梅 (May Wang),她书写了书中出现的汉字。她们都宽容、有耐心、乐于助人且不吝惜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张磊夫

1990年6月于堪培拉



张磊夫译注《资治通鉴》英文节译本《桓灵二帝》

引 言

东汉王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时代的结束。尽管经历过短暂的中断,刘氏皇族统治了帝国将近400年。但是,当在洛阳的中央政府于189年崩溃,400年的分裂伴随着当时的混乱而来。自此,除了西晋统治下的30年,中华文明一直处于两个或多个政权的割据之下。这一状况持续到6世纪末隋朝重新统一中国。

这个分裂的时代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意义。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中国视角里,这一分裂时期被认为是由内战导致的政治衰落和少数民族对东亚文明中心的冲击所主导的时代,而早期的西方学者也倾向于认同这一见解,并且将这个时代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相提并论。

近来,中外学者开始对这段历史展开更细致的探索,并且意识到这一时代所取得成就的价值。这些成就不仅在于被后世传承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还在于这个时代自身的精神和志趣。例如,汉朝之后的几个世纪见证了中国传统思想为理解和吸收佛学所作出的变通,中华民族在种族和社会结构上的变迁,以及在南方的大规模移民扩张。

除了上述的历史意义,这一时代的初期即“三国”,是中国传奇故事的伟大时代。三国故事能够与英国的亚瑟王传奇,或者法国和德国关于查理大帝的传说相比肩。在一千多年里,与三国相关的故事和戏剧取悦并影响了中国的学者、诗人和平民百姓。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是它们的集大成者。



张磊夫译注《资治通鉴》英文节译本《建安》

本书主要是关于这一伟大时代的一个部分:孙吴在江南的发展,这一割据政权的建立,以及它在近百年间的存续对之后数个世纪的重要影响。一方面,吴国的独立阻止了北方内战的胜利者曹操去恢复汉朝最后几位皇帝所丢失的大一统。

然而,另一方面,通过在南方前沿建立中国的统治,吴国的将军们不仅为其短命政权的生存创造了条件,还为4世纪初西晋灭亡后到此避难的中原王朝铺平了道路。这些王朝在接下来的300年里维系了中国的文化传承。

所以,吴国的历史对于整个中国中世史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本书的视角是被刻意约束的。考察历史事件的大致规律固然重要,但我将立足于孙氏集团的利益以及南方地区的视角去分析它们。

这是一个家族上升为一方军事力量的故事。这个过程很短暂,孙权生于182年,当时他还只是县丞孙坚的次子,在此后不到50年里,他便问鼎帝王之位。

这一非凡的好运首先基于孙权之父孙坚勇武的生涯,他从无名之辈上升为内战中第二流的将官。这一好运还基于孙权之兄孙策的成就,仅仅依靠父亲的威名,而不是什么雄厚的基业,孙策征服了长江以南的土地并将之传给了弟弟。孙权则被认为是杰出的战略家和军事领袖。尽管难以评估,孙权的个性与政治才能成就了著名的将军们,如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的事业。



孙权墓

上述个性、政治和战争问题是在特定的现实与社会环境当中发生的。首先,汉代在南方逐步的移民扩张和发展,为一个割据政权的运转创造了先决条件。其次,更广泛而言,在内战中成功与生存的前景极大地取决于其家族及地位。

当时第一批出现的大军阀,如袁绍、袁术和刘表生于显赫的官宦世家,有着富饶的田产。他们的一些强大而短命的对手,如董卓、吕布和公孙瓒没有这般的社会地位,勉强身居高位,但其难以在与世家子弟的声望和力量的长期对抗中保全自己。尽管魏国的奠基者曹操出身望族,但这一优势要归功于其父曾被朝中宦官收养。所以,曹操的地位与财富需要他花费更多的精力井并通过主动出击来维持[1]。

在漫长内战中的其他地方,成功生存下来的人,确切来说是身处边缘的人:位于今东北的辽东公孙氏、岭南的士氏和长江下游的孙氏。这些领袖们都有着足以建立政权的地方威望;他们距离华北也足够远,从而避免被卷入斗争中心的旋涡。我们在此不得不佩服刘备的成就,他来自河北,以有限的合法性宣称自己是汉室之后,但他在西部地区寻求到了生存和拥戴。

然而,吴国是由一个来自中原王朝边缘的、默默无闻的家族建立并治理的。他们比对手们存续得更久,并具在江南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帝国。

孙权及其继承者在近乎一个世纪里藐视着北方的政权,控制着汉朝三个州最富麻的部分,给这一地域带来了繁荣与文明;这会在未来造就中国南方的腾飞,在某些方面,这一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略为逊色;但在时间、空间和社会结构的背景之下,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孙权塑像

在后世,吴国历史的价值和重要性被文学叙事所掩盖。“算权者”魏国的曹操与“正统”英雄刘备及其蜀汉弟兄们之间的斗争,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主要冲突与吸引力。在这场戏剧艺术和历史学家共同造就的宏大斗争中,吴国人总是被矮化为匆匆过场的小角色,有时还不幸成为衬托主角们的智慧、勇气和能力的配角、丑角。

与多数人一样,我起初也是通过小说和戏剧了解到三国的故事,那部绝妙的小说《三国演义》吸引我去探究它背后的历史。然而,文学传统和史学传统之间一次又一次地显现矛盾与混乱,更令人困惑的是,陈寿及裴松之注的不同记载本身就夹杂着史实与虚构。

令人疑虑的是,尽管与《三国演义》有所不同,但《三国志》所呈现的历史往往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对真伪的清晰鉴定。裴松之曾提及这个问题,我也在写作本书的整个过程中面对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可能虚构的故事。在最后一章中,我探讨了当时的历史写作;在这一方面,与当代主流批评学派着眼于整套故事、戏剧和小说传统的后世演变所不同,我首要考察的是当时的第一批记录者。在这一视角下,后世文学传统的发展不过是对“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补充。

为了解答这一基本问题,我大体采用了叙述的形式。第一章探讨了汉未中国南方的情形;第八章考量了3世纪东吴的政府组织、社会和经济;两者中间的数章是对这个政权发展历程的记录,特别关注了时间和空间,并且着力于孙氏家族的首领,以及为其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群体。



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

我特意选择了这种方式。这是因为我坚信:如果我们要了解任何一段时期的中国历史,我们必须对时间和空间拥有清晰的认知。现代汉学存在一个总体的趋势,即就常见的主题给予宽泛的论断;但这种论断必须得到由事实构成的坚实基础的支撑。作为分析并评论事件发展的第一步,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事件发生在哪里”。就三国而言,许多事件妇孺皆知,但它们其实并没有像我们通常所知的那样发生。

所以,本书的目的在于描绘那个见证了汉朝灭亡而一个独立政权在南方建立的时代。这一图景必须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但它同时也必须包括时间、空间和相关人物的个人思想。

的确,“这些人物是什么样的人”是个重要的问题:在一个乡绅地主及其门客主导的社会里,孙坚出身微末,这对他的生涯影响深远;孙策在不到25岁就取得了丰功伟业,这令人惊叹;孙权的年纪和威望足以收服其兄长麾下的诸将,这对孙氏家族事业的腾达,以及他毕生经营的王国至关重要。在类似短命的王朝当中,个性和人际关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在更为常见的主题中常常被忽视。

总而言之,如果这些人物的成就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启发了后来者的想象力,那么追寻构成他们传奇之基础的事实自然是在情理之中。即便年代久远且被文学的偏见所遮蔽,也不论历史的视角多么模糊,三国之一的吴国彰显着属于自己的英雄本色。

注释:

[1]见赖德懋(Lattimore)《中国的内亚边疆》(Inner Asian Frontiers), 446页、537-540页,以及拙著(边缘之人》(Man from the Margin)。

[原著为页下注,中文版改为章节后注。由于版本之间的差异,中文版注释编号与原著不完全一致,在此予以说明。——编者注]

作者简介



张磊夫教授

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是当代澳大利亚史学界研究中国东汉及三国史的先驱,《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0—589)》作者之一,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儒莲奖获得者。著有《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国之枭雄:曹操传》《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等。

译者简介

徐缅,1997年生于江苏南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学士、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曾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修,目前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外交史、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理论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